微信分享图

日知十则

  一、艺术产生于爱,对自然、对古典、对个体生命等等因人而异。艺术与爱形影相随。“痴(迷)”、“(浸)淫”、“木(讷)”在生活中或许是缺点,但在艺术的问题上却是不可或缺之点。

  二、“聪明”如果没有真诚作为支点,就会流于浅俗。避难就易、避害趋利是聪明人常常下意识的举动。“聪明人”搞艺术,薄气、乏味、浮泛,所呈现出来的就是聪明,没有生命、智慧和爱。

  三、艺术语言是画家表达自身的媒介,没有哪种语言绝对正确,要看你表达得怎么样。题材云者,不过是艺术家借以说话的依托而已,仅仅在题材上纠缠的——“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多元共存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心灵。一个人心灵的不同状态、不同人的心灵共同构成丰富的世界。画画、文学、电影、建筑都是不同的心灵的反映,用艺术的方式,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多彩的心灵世界。

  五、“写生”,不必舍近求远。那种猎奇式的浮光掠影般的“写生”无论走多远、画多少都无关乎艺术的品质。知人难,知物、知地也同样不易,需要艺术家付出多年的心血和劳动,但最难的,恐怕还是知心,人心、己心都是最最深层的存在,殊不易知。

  六、艺术的手法,随着表达的需要逐步展开,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那一套。成就越高的艺术家,所凝结在手法中的个性也越强,绝对不可以因袭、模拟。如果哪位不惜工本投注其中,就像齐白石画中扑火的飞蛾最终失掉生命,其情或可悯而其志实可叹。

  七、古人云没,但诗歌、文章、言语、情状留下来了,这是最好的参究他们心灵的媒介。此外,任何的想象、臆测都是妄作。一部《世说新语》抵得上当时任何的正史。作为“人”的生命,都声情并茂活在那部书里。走进去、坐下来就可以倾听他们的妙语、观想他们的仪态。

  八、瓷器、画像砖、画像石、壁画、塑像、建筑、甚至民俗,和卷轴画一样,都是很“中国”的存在,其中包含着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的生命信息。画家的视野应该关注到这些内容。所谓“群众喜闻乐见”、所谓“民族性”、“本土性”,不是画家和评论家一厢情愿的事情。

  九、缘物生情、托物言情是一种下意识的取向。从对自然界的物象砰然心动开始,一种不可言说的缘分就开始了。为什么喜欢荷花而不是牡丹?为什么要这样画而不是那样画?说清楚了不太可能,因为缘分往往并非起于今世。

  十、画好了固然不必题诗,但同样也不必不题诗,这里,“题诗”等同于“不题诗”,“题”本身的意义并不存在,纯然根据个人的需要而成为或不成为画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刘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