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从图像转向空间——黄拱烘的抽象绘画

黄拱烘《无题》200×180cm 布面油画彩 2008

  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以来,一直沉浸于图像之中,即以不同形式的具象图像讲述某些社会、政治、文学的主题,进而唤起观众的社会生活经验,产生对于现时代的社会意识与态度,其典型形态就是“政治波普”与“玩世现实主义”。近年来流行的绘画类型,除了模仿德国画家李希特的黑白影像绘画,以充满怀旧思绪的笔调重现中国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经验,再就是以四川青年画家为主流的“卡通绘画”,这些时尚感十足的绘画深受影视动漫影响,反映了当代艺术青年的童年自恋与青春迷茫。2005年3月,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名为《慕尼黑当代抽象画展》的展览,来自7个国家的13位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从自我的角度来澄清当代绘画艺术的本体论问题。使绘画摆脱对图式的依赖和借助透视法制造虚拟的三维空间的执迷,使绘画回到绘画的“过程”之中,回到朴素而又极具个性的材料特质的有效表现之中,使“何为绘画”这一问题在避免了各种流行的、传统的观念干扰后得到更直接的呈现。而画家黄拱烘,则是这个展览的参展画家,他和这一绘画群体的抽象艺术实践,再次验证了西方美术史上19世纪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独到认识:“绘画是一块铺开的画布,是一个用油画颜料的特性和用颜料质感厚度所限定的二维平面世界。”

  黄拱烘198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1992年到德国,1994年考入具有近百年抽象艺术传统的慕尼黑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的德裔美国艺术家杰瑞·翟纽克教授(Jerry Zeniuk)。近年来黄拱烘经常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讲授抽象绘画。更早一些时候,他就在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开始了抽象油画的讲授,并且影响了一批青年学生如唐骁、陈亮等人报考慕尼黑美术学院杰瑞教授(Jerry Zeniuk)的工作室,从而建立了中国油画与欧洲抽象绘画的直接联系。这种不同审美传统的艺术之间的跨文化联系的影响,将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显现出来。

  黄拱烘对于绘画以模仿和再现现实的方式与文学建立主题性的联系保持着自觉的疏离态度,他认为“景是不存在的,只有材料”,“一幅画是在色彩和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作用中产生的。创作者取舍、摆布色彩,而色彩也自始自终以它的自身规律为创作者提供各种视觉的启示,并不断地纠正艺术家的视觉判断和艺术创造意识。” 对于和图像相关联的“轮廓线”的问题,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认为物体的轮廓线是由两个色彩界定的,“线是不存在的,只有边缘”。塞尚以结构的形态取代传统意义上图形概念的形态,奠定了绘画从图像概念向空间概念过渡的历史性转折。

  黄拱烘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命名为“无题”,也表明他对于绘画的态度在于让绘画远离哲学、故事与主题,回到自身。这正是杰瑞教授称之为“共性绘画”的共性,即绘画应该回到形成绘画自身的诸种基本元素,从而获得与自然与生活经验最为内在的一致性。在黄拱烘的作品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及室内陈设非常协调。当我们在明亮简洁的现代室内空间的洁白墙壁上,看到黄拱烘的作品,如同来到鲜花盛开的灿烂原野,一种生命的舒展与精神的畅亮油然而生。例如作品《无题No.1》(2010),以湖蓝色与橙色的对比为基调,与白色的墙面形成简洁明快而又雍容华贵的空间氛围。

  

黄拱烘《无题No[1].30》(局部)55×40cm 水彩 2007

  黄拱烘的作品可以纳入20世纪现代抽象艺术中的抒情抽象主义(Lyrical Abstractionism),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热抽象”。这是大多数中国艺术家喜欢的类型,即作品强调“质量、速度和运动方向”,具有鲜明的表现性的激情,体现出艺术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它源自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绘画,注重的是通过简化的形象和强烈的色彩表现画家强烈的激情。从黄拱烘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对于绘画这一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的热爱,他沉浸在其中,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幅作品都是一次精神的冒险和旅行,他从中获得了儿童在游戏时的忘我快乐。

  黄拱烘近10年来的作品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2000—2004年的早期作品,以密集的短笔触排列和编织画面,笔触强悍,色彩浓稠。第二类是2006年前后,他探索透明水彩在纸上的叠加互渗。第三类是2007年—2008年以不透明的颜料进行色彩的叠压和穿插。最近一个时期,黄拱烘开始探讨以透明的色彩进行书写的表现,画面中的笔触拉长,更加具有表现性,同时将前期作品中的密不通风转换为某些结构性的空间穿插与组合。当然,这只是我对他的作品的基本分类,其间,黄拱烘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绘画有多种交叉试验,相互转换。

  黄拱烘的早期作品,多使用红黄蓝等三原色,以宽笔“拧”出多变的笔触,对底层色层不完全进行覆盖,由于使用颜料比较粘稠,所以行笔凝重,画面吃力,经常见到书法式的飞白。作品构图似乎无中心,但笔触又很紧密,如同我们观看密集的花束与茂盛的树丛,郁郁葱葱。其基本色彩取向,可以看到敦煌壁画的古朴典雅的色调(见《无题No.67》。在有些作品中,密集而流动的笔触如同中国园林水塘中的锦色鱼群,在游动中拥挤成队,在无序中形成有序。而在《无题No.51》这样的一些作品中,由于色彩的粘稠与厚重,不便于线条的拖曳,画家采用了点状叠压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了色彩浮雕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黄拱烘的一些作品描绘了水纹一样的笔触的交织和运动,如同南宋画家马远笔下的水纹,是对水纹的抽象化、符号化,遥接了中国古典绘画的气韵与静美。黄拱烘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自然的气息”和“风景的感觉”,与其说他描绘了灿烂的景色,不如说,他画出了自己对灿烂的景色的感觉,画出了自我内心对于生命活力的欢欣与喜悦。

  有关透明色彩特别是水彩的运用,是国内画家的弱项,在许多水彩画家那里,过分追求中国水墨画在平面上的晕染变化,使水彩画向水墨靠拢而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其实水彩画对于透明色彩的运用可以有多种形式,黄拱烘非常善于透明色彩的穿插与叠压,如2007年创作的《无题No.19》、《无题No.30》,不仅保持了水彩的透明与醒目,而且获得了空间中的丰富性。这种空间层次感,不是传统写实绘画的三度立体空间,在《无题No.23》、《无题No.24》等作品中,它们表现为一种观看者视觉在色彩的丛林中向纵深空间的穿越与运动。

  说到运动,在黄拱烘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行动中的变化,例如笔触的拉动与层叠,向不同方向的力的运动形式,如笔触快慢、轻重、凝滞与流畅的对比。“对比性”是黄拱烘特别注意的形式基调,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个形式要素与构成的细节之中。例如,就构图来说,黄拱烘多采用方形构图,让色彩稳居于方形之中,边界稳定而色彩活跃,形成对比性的张力。当然,最突出的是黄拱烘对于色彩关系的对比,有着深入的研究,从而使他的作品色调明快劲爽,但色层又沉稳凝重。

  近年来,也有许多抽象绘画的展览,有不少画家,十分享受抽象艺术的自由与痛快,但是忽略抽象艺术对于各种绘画要素的内在控制。我看到一些抽象画家的作品,因为过于注意笔触的力量和色彩的明度,而忽视了作品的综合平衡,使作品显得单薄而流滑。黄拱烘的作品,则具有表现性的内在平衡,即他十分注意画面内部色彩与结构的平衡,包括色点、色线、色块的位置,形状与色彩的明度关系。所有这些,需要长时期的实践与研究,抽象艺术语言的丰富与厚重,如果没有对优秀艺术家的杰作进行深入鉴赏与研究,是不能体会其深广的艺术底蕴的。近十年来,上海和北京举办了许多重要的抽象艺术展,抽象艺术近十年来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美术博物馆与画廊层面,抽象艺术的接受与收藏还处在一个不温不火的沉稳态势。事实上,当下不仅一般民众的抽象艺术素养严重不足,就是许多正在进行抽象艺术实践的画家,也由于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更多的是从画册上揣摸作品的图形而无法进入抽象艺术的内部语言。还有一些画家将抽象艺术理解为坚持描绘某一抽象符号多年不变,以此获得某种观念艺术的神秘性,这也表明抽象艺术在中国还有很多的发展空间有待探索。

  在王端廷翻译的《抽象绘画》一书中,该书作者阿尔森·波里布尼在开篇写道:“抽象艺术真可称得上是20世纪典型的艺术样式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敢断言它属于通俗的艺术样式。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它仍然像喜马拉雅山一样——太高、太远,无从探测,不可理解。”内森·卡伯特·黑尔的《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一书的第一句话也是:“对20世纪的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了解艺术的抽象语言。”的确,抽象艺术是塞尚和康定斯基等人开创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高级形态,也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史的伟大成果。但是,即使是对于生活在同一文化土壤的西方普通观众来说,理解抽象艺术也不容易,正如阿尔森·波里布尼补充的,“尽管抽象绘画的价值不可低估,但它仍然没有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抽象绘画所描绘的形象则与我们看到的世界中的形象没有联系,正如抽象艺术家保罗·克利所说,“艺术并不仿造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不可见的东西正是抽象绘画描绘的对象。

  然而,不可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有西方艺术史家指出:“这是一个科学和机器的时代,而抽象艺术正是这个时代的艺术表达。”王端廷认为,“西方抽象艺术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抽象艺术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特有精神。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仅使物质世界和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将艺术带到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除了上述表现自然物体内在的数学和几何结构之外,许多抽象艺术家宣称他们描绘的是人类肉眼看不见的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我们凭肉眼看不见宇宙星际间的结构,也看不见细菌、病毒、细胞、分子、电子和原子的形态,但这些在工业文明之前人类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都未想的东西,都被现代科学技术证明是客观的真实存在,正是这些科学新发现给抽象艺术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表现内容。”

  对于“抽象艺术的不发达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中国画家所倾心的抒情抽象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不是以理性和科学为主旨的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精粹”这一观点,我仅表示部分认同。虽然中国画家至今尚未真正吃透抽象绘画的科学本质,由于西方理性主义与中国感性主义的格格不入,许多中国艺术家至今仍对“科学与理性”进行着顽强的抵抗,它表现为中国抽象艺术中很少有蒙德里安那样极端理性化、形式化的“冷抽象”表达。但是,在中国画家创作的抽象绘画中,我们能看到具有东方审美意蕴的画面结构,还能体会到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息息相通的情感、气韵和意境,这是另外一种为西方人所不熟悉的“不可见的东西”,即中国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感悟。中国抽象绘画的方向并非要和西方艺术史上的经典抽象艺术达成一致,而是要寻找与其不同的文化旨趣与艺术语言的个性表达,这才是现时代中国艺术最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理想。在这方面,黄拱烘这一代中青年画家的努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为之期待和弘扬。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