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王素英: 老来作画 乐趣多

2015-01-19 10:59

华夏收藏网讯 在我们的印象中,自古爱画画的名人里高龄的人很多,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明代的文征明,现代有齐白石等,画画使人修身养性,画画能够陶冶情操,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共识。

在我市,同样有一位爱画画快要步入高龄的老人,今年83岁的老人王素英一辈子爱画画,退休后更是让她钻研画画的爱好得愿以偿。每周的两个下午,行走有些缓慢的王素英都会坐在轮椅上,由老伴儿张儒林推向丛台区老年大学,这成了她22年来每周的“必修课”。日前,记者来到市第一财经学校家属院,来聆听老人画画的故事。

画画是从小的爱好

1932年出生的王素英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她在村里用树枝在地上画,上班后从事数学教学任务的她由于画画好,还兼任美术课老师。1988年,王素英从学步桥小学的教师岗位退休。1993年,为了给老伴儿“服务”,王素英在市老年大学学习装裱。学习期间,王素英遇到了旧时同窗,“王老师,您不是爱画画吗?退休在家,系统学习,岂不乐哉?”一句话提醒了王素英,她又报了国画花鸟班,正式开启她的老年大学画画生涯。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不夸张地说,画什么像什么,当画家一直是我的梦想”,王素英动情地说,“遗憾的是,由于年代和工作缘故,没有坚持下去,没想到老年大学圆了我的梦。”

王素英说,虽然上班繁忙的教学工作让我很长一段时间将爱好搁浅,但画画的基本功一直没有荒废,来到老年大学后画画的热情一点燃,一画便不可收。

构图不拘一格

老人画画有股劲儿。王素英刚到老年大学学画画时,为了画好一幅画,常常练习多遍才罢休,为了画好一只小麻雀的姿势和神态,她一画就

是几十遍才停手。那时候她的外甥还小,在她身边闹玩无法安心,王素英常常晚上11点以后摊开笔墨,挤颜料、调颜色,画着画着将时间忘记。后来,王素英给自己的画室起名“学步斋”,老伴张儒林专门为她刻了枚篆字体“朝花夕拾”的闲章,以此纪念老伴儿重拾爱好。

王素英老人的画有个特点,所有的画不是照描照搬,画之前喜欢动脑筋,画的主题和当时的感想、画馈赠之人、歌颂的内容有很密切的关系,同时喜欢亲自写下自创诗句表达感情。

“壁立千仞刺破天,岩下绿水绕青山。曲径探幽神仙境,隐居老翁读圣贤。”这是王素英老人在2009年的画作,画中一位老翁在青山绿水山崖间捧读诗书,画作为山水写意,让人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闲适心情。一幅画为了表达安居乐业的主题,只见画中红红的落叶飘然落下,地下有多只鹌鹑降落在红叶之间,一片安详,配有诗句“清心寡欲人长寿,安居乐业幸福多”。

迎接奥运会时,王素英还创作了八只喜鹊飞向五环旗的作品,欢庆奥运的情感一目了然。她每年都在创新画作,81岁那年,她画下了绶带鸟落在梅花上的画作,老人表示她喜欢画梅花,喜欢梅花的傲骨品格,有诗为证:“铁骨铮铮偏抗寒,众花尚睡我

醒先。莫笑老妪秉性倔,群芳竞放不争言。”

在赠送他人的画作时,王素英老人善于将画作与受赠人联系起来,让画更有独特含义。一对新人结婚,受赠人的名字里有“杜”字和“红”字,画作整个画面是雉鸡双栖红杜鹃的场景。

画画乐趣多

回忆起这些年对绘画的执着,王素英说:“在老年大学,我不仅结交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许多知识,心里充实愉快,连多年的冠心病、心脏病都有所好转,我很享受这种生活。”老伴儿张儒林告诉记者:“每周就一次课,虽说她因关节炎腿脚不便,但这么多年,她风雨无阻,不仅如此,预习、复习、作业也是样样不落。此外,她还报过短期的按摩班、摄影班、隶篆班。”

在老人的画台上,摆放了笔墨纸砚,以及一幅幅画作,夏日荷花随风摇曳、水墨老虎栩栩如生、可爱喜鹊喳喳鸣叫……老人拿着相机为记者翻找昔日画作的留影。一边翻阅着,王素英老人一边陷入以往创作的回忆中……她爽朗地笑着说:“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别提多美了!”

本报记者曹璐/文郝群英/影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