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19 11:09
华夏收藏网讯 孟丽萍粉谁不好,偏偏去粉文徵明,晚生了好几百年,粉丝注定见不到偶像。要能生在明朝,她必定是江南四大才子文衡山先生(文徵明号“衡山居士”)的铁杆粉丝大军中的一员,也会想尽办法求与偶像见面,求他一字。因为衡山先生几百年后的这位粉丝,无比痴迷书法,自起的笔名叫“墨语”——她推崇古代大师的书法,认为那些文字是有生命的,也就有声音,还喊透了时空……
不知道现在衡山先生的粉丝团不知还剩下多少,但就凭着跨越时空的这份倾慕,居士若有知,想必也会感动不已。
女娃的黑白世界
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是80年代后期,小学生们爱好广泛,但孟丽萍只爱写毛笔字。这不是遗传,也不是家庭熏陶,只是1986年父亲从上海出差带回一本《真草千字文》字帖,“真”就是楷书的意思,闺女捧着看,觉得字写得真是好看,试着自己开始练,也没人教,孟丽萍一笔一画地描,渐渐认识了柳公权、颜真卿。
说起书法,在古代科举时是一门重要功课,字要是不好,内容就不用看了。人也一样,笔墨就是镜子,照出“字如其人”来。现代人学的少了,学校也不怎么重视,比如孟丽萍说小学时有本课本叫《写字》,很多同龄人都没有印象,但孟丽萍到现在还留着,当年的学校,这本书算是她的书法老师了——柳体的纤细,颜体的沉稳,“田”字的横平竖
直,“永”字八法,都是这老师教的。
同学里面,喜欢书法的同好几乎没有,所以每到寒暑假,孟丽萍就喜欢在家练字,一写好几个小时,心完全沉下去了,意识里只有白的纸,黑的墨。闭门练了一两年之后,一次上黑板写字,孟丽萍的字远远超过了同学们,老师很吃惊,这才知道她会写毛笔字,正巧市里组织小学生书法大赛,孟丽萍代表学校参赛,比赛时写了“振兴中华”四个大字,得了一等奖,学校大会上点名表扬她为学校争光,还发了一个本子当奖品。
这也是孟丽萍目前惟一一次参加书法比赛。参赛之后,孟丽萍又沉浸到她的黑白世界里写字了。
自学者自得其乐
到了中学,孟丽萍依旧是自己练字,楷书之后练习行书和草书,特别是草书,非常难,但孟丽萍依旧没找个老师学学,还是自己抱着字帖练。有时候自己也奇怪怎么一点野心也没有呢?想来想去觉得“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是继续自得其乐。
那时候孟丽萍家的字帖比课本还要多,字帖里有很多古文,比如《滕王阁》、《阿房宫赋》,甚至包括王羲之写的《笔势论》,文言文水平也上去了,文科自然是成绩很好,到了考大学,孟丽萍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后来在班里写黑板报,系主任一看说,以后板报就固定这位同学来写吧。
黑白单纯,但并不一定不浪漫。知识越来越多,也开始喜欢书法的外延,比如大书法家的奇闻逸事,像王羲之染黑墨池、柳公权的“写尽八缸水”、苏东坡的“杀尽西村鸡”,这些大家们的形象就立体起来了,孟丽萍说,练字的时候,脑子里经常想象着这些古人写字的形象。
王羲之有一个故事,据说东晋太傅稀鉴的女儿如花似玉,太傅招婿,许多青年才俊都兴奋不已,偏偏王羲之不为所动,躺在东床上手里笔画着练字,太傅觉得这才是人才,于是王羲之就这么讨到了老婆,还留下了个东床快婿的典故。可惜孟丽萍写字没多少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怎么推崇。
“我手写我心”的境界
大学毕业了,孟丽萍成了邯郸市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结婚生子。老师、妻子、妈妈的角色占了太多精力,书法一度陷入了低潮,这时候,文徵明终于登场了。
五年前,一位同事送给孟丽萍一本文徵明的字帖,内容是文衡山的《杂花诗》。“十里香云迷短梦,谁家细雨锁重门……”好诗词配上好文字,孟丽萍被深深的感动,怎么看怎么觉得诗有了生命,字带着情绪,至此,粉丝发现了偶像,沉寂的情怀再次激动起来。文徵明的形象由书法而生,在数百年之后的粉丝心里勾画了出来。
王国维把学习分成三个境界,文徴明让孟丽萍一下升华到第二步,从此孟丽萍又拿她的善琏湖笔,开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起来。5年时间,书法对于孟丽萍,一发而不可收。从此,又常常沉浸在黑与白的境界里,书写快乐。
如今再写,就不再单单写字了,多了些感情在里面,不止是文徴明,柳、颜、王等等大家的作
品,字和文结合在一起了。324个字的《兰亭序》、用行书写要写两个小时,内容早就烂熟于心,于是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孟丽萍的思想和古人同步,感怀着古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的伤感。
还有阐述存在的《灵飞经》、还有凄美的《落花诗》;用小楷、行书,写在扇面上、经本上,别有一番味道。孟丽萍追求“我手写我心”的境界,于是为自己起了笔名叫“墨语”。甚至在课堂上讲文言文时,墨语用书法写一遍,让学生知道,文言文是立体的,博大精深。
写得多了,渐渐知道的人也多了,近几年国学流行,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人们心里复苏,周围的同事发现了墨语和她的书法,往往充满了惊讶、赞叹和羡慕,不少人开始找她求字,墨语一方面心里有些忐忑,担心自己的书法不到家,另一方面也有了自信。现在,墨语稍有了些小小的“野心”,希望能有书法名家对她指点,运气好的话,能拜得名师,那真是太好了。
本报记者王阳/文邱勇慧/影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