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梁慧圭:离散的日常

2015-01-20 00:00


韩国艺术家梁慧圭现工作与生活在柏林首尔两地。在她滞留北京为将于2015年10月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个展筹备期间,《艺术界》采访了这位行程满载的艺术家, 探讨了其作品中惯常使用的日常用具如百叶窗等材料背后的抽象叙事, 及其文化身份、语言、旅行与创作的关系。


采访 / 赖非

摄影/ 刘一纬


LEAP 迁移”和“离散”是你作中的重要概念。你可以谈谈你个人的迁移经历吗? 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从国搬到欧洲?

梁慧圭 简单, 我去留学了。当得很迷茫、无聊, 而我一代国人大学毕业后出国是很普遍的, 我可能是成千上万人中的一个。我得至少应该尝试一下。

LEAP 可以讲讲你的求学经历吗?

毕业于首大学雕塑系, 后来在法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学雕塑。个学校模很小, 却包容了不同型的践。

LEAP 去德国前学习过语吗?

一点, 但我到德国一个也听不懂, 所以在读艺术的同时还要念言学校, 整个程很艰难言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有文化的障碍, 譬如辨一个人的性格和情好坏。我不懂些文化符号, 也缺乏一些常性的知言不仅仅话语, 也糅合了文化的方方面面。

《拳击芭蕾》, 2013年, “愚蠢,复写”展览现场, 德国波恩邦纳艺术协会


LEAP 在可以熟使用多门语言的情况下, 你在用哪种言思考? 是交了好几种言? 然, 文字在你的作中有很重要的位置, 作品名中常会使用一些抽象且含深刻的语词

可以是多言, 因我像是一个力系的逃者。我无法底掌握任何一门语言, 而我的母退化, 外也不熟, 但却有一种对纯熟表达的欲望和迫感。或掌握言的欲望和言能力无关。有些候我不能表达自己, 却能明确感到方的解, 因此有一种得理解的迫切愿望。

LEAP 尽管我能从你的作品中看到表达的欲望, 但从来不是一种明确、特定的信息, 更多的候你的作品为观造一个用直去感知的境。

梁 我作品中的抽象元素一方面来自对介入性艺术实践的“真理性”的怀疑。多少程度上的表达是真正有效的? 我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实践, 但对此我一直持有怀疑的立场。

LEAP 你的作品经常有具体的引用,譬如某些人物的生平。叙事线索被植入在作品中, 又在一层层的抽象程中得不可你来,众看不出作品的具体指涉构成问题吗?

我想逃离知史, 也希望人能有片刻喘息的机会。作品背后的信息是可以在机构以及作品自身言中被找到, 但我不希望些具体的信息成焦点。是一种消极主的呈研究的方式—提供信息但并不众接受它。知道了事物的一些特定知必然会排除一切你所不知道的。我并不构。当然无知更不是解决法, 所以我常使用“能”的概念。“荷”意味着有目和方向, 但一旦抵达目就必。作为艺术家, 我能做的就是为观众提供一个感受能的平台, 而不是一些框定的叙事。我的媒介是物、材料和空, 我希望展载实时的能量。实时性是媒体稿件和参照所无法提供的。我充斥着文字和媒介, 在真里片刻的交会才是最有意的。我希望尽可能突出实时性。

《接纳史诗的离散:论非宣泄性离散》, 2012年铝制百叶帘, 铝悬挂结构, 粉末涂料, 钢丝 , 尺寸可变

LEAP 选择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作雕塑系列《士信徒人》(2010)的配, 一引用有着非常烈的文化史背景。《士信徒人》在重叠文化、地理、史和意的同将一些居家用品从原本的境中放。理上来你最的是一个具有后代性和全球化特征的作品, 与《接的离散:非宣泄性离散》(2012)中反映的移民焦形成了比。 我认为这是同一概念的两面性, 但它的表象却很复。你能谈谈这些作品背后的作思路?

我不认为我的思考方式很复, 也是我无法客观评价的。种情况我来是自然而然的, 因没有其它选项。与艺术家交可能会很有收, 但也有局限。艺术家能做很多事, 但从另一个面来, 们对包含一个问题的多种角度无能力。我非常沉迷于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于我而言就像一剂兴奋剂。我在作没有完全成型之前怀疑自己, 因作品在我心里引起的共鸣远不如人的作品。不过现在我得我更应该带给别人共

LEAP 有哪些艺术家最能引起你的共?

不用多想,第一个就是玛丽·特洛柯。她的作品非常非常吸引我。其他人我的影响都不及她。并不是我完全理解她的作。她的作品神秘而奇妙, 黑暗却富有幽默感。她所的位置很独特, 不是典型的德国艺术家, 也不能被于任何流派或地区。我对这种独特的位置很感趣。

《战士信徒爱人》, 2010年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LEAP 神秘”和“奇妙”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你的作品。

但愿如此, 但她作背后的心理学不同, 她的作品要黑暗得多。或为亚洲人我的精神状况更健康定些吧(笑)。

LEAP 常旅行, 一点也体在你的作品当中。 旅行是你作重要的一部分?

些年来我旅行的方式改了很多, 不的是我从来不是一个好的旅行者。有点像我和言的关系。 我努力成一个好的旅行者, 但我并不享受旅行, 或是也没什么天分。我曾物者一样带着大包小包旅行, 目的是作品收集材料。我会逛市、全一元店、百、五金店等等,再把淘到的西打包寄。那我主要收集的是做灯光雕塑的材料。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不能继续这样工作了。在旅行的候我更想结识陌生人、察不同的情境。从两年前开始, 我更多地去往欧洲和北美以外的地方, 比如印度和中。我仍然在不断地适化中。

翻译/ 康康

原文刊登于《艺术界》2014年十二月号里程栏目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