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1 00:00
关于《山的雕刻者》
阎雷(Yann Layma),是第一个向全世界展现元阳梯田壮美风景以及哈尼族百姓日常生活的外国摄影家。这组《山的雕刻者》拍摄于1992年和1993年,其间阎雷4次到元阳采访拍摄,历时100多天。这组图片故事是阎雷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堪称报道摄影(图片故事)的经典样板。
“大龙”心满意足地注视着层层叠叠的水稻田;哈尼族的“萨满”和被称作“无穷智者的神牛”是不可缺少的。
山的雕刻者
文/阎雷
巴达是位于哀牢山的一个小村子,距中国云南省省会昆明约200公里。这里居住着少数民族哈尼人。
追溯历史,哈尼人的祖先约在2500年前从西藏高原沿着澜沧江河谷迁徙而下。作为半游牧民族,他们在河谷的两侧逐渐定居下来,以后又因各种原因不断迁徙,最终在哀牢山区觅到了新的家园。哈尼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造着大自然,他们用铁锨向群山宣战并获得土地,他们用山泉浇灌修好的梯田并种下水稻。
中国的帝王曾称哈尼人为“山的雕刻者”。哈尼人对此称谓当之无愧,他们亲手把哀牢山变成真正的艺术品。他们每年二月份耕田,并向新的荒山开战,五月下苗,九月收割。每公顷土地约可收获1.8吨稻米。这对于陡峭的山区而言是极令人惊奇的,因为亚洲地区水稻的年均产量每公顷约1.1吨。正因为如此,哈尼人从未尝到饥荒的滋味。
稻米,无论是作为粮食还是酿成烧酒,是哈尼人祭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每到新年之际,长者总是带着六个黏米团来到全村人面前,其中三个米团是黑色的,它们代表着已经过去的年代,长者将它抛向身后;另外三个白色的米团象征着未来,长者将它们投向前面。稻米,还联结着爱情。哈尼族的男女在婚前享有性自由。但在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送给他的意中人一碗半熟的米饭,新娘必须把它毫不犹豫地全都吃下去,以显示她的忠贞和准备与他同甘共苦。
哈尼人从未停止寻找新田地的工作。“山的雕刻者”们年复一年地向荒山开战,前提是“大龙”从上天那里得到许可。“大龙”是哈尼族的长者,萨满,是医生,是种植水稻的专家。改变自然要得到上天的同意,而这项工作只能由“大龙”去完成。每当此时,“大龙”便全身黑色披挂,头戴草帽,孤身一人站在某一山顶之上。只见他双手做出圆轮的形状,然后左右旋转,同事口中咒语喃喃。当然,他从未被上天拒绝过。“大龙”还常常通过他那头水牛得到上天的信息,他可以从牛蹄印、牛耳和牛的身影中得到神的指点。
水牛是上天赐给哈尼人的礼物。传说上天看到愚蠢的人没有外来帮助会被饿死,就派水牛教给这些人种植水稻的方法。然而,水牛的记性不够好,它忘记了种稻的全过程并向哈尼人传授了错误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苦上加苦。于是,作为惩罚,水牛被贬至地上,由它替人去完成繁重的田间劳作。从那以后,水牛便成了哈尼人不可缺少的另一半。
阳春二月是生产的季节。天一蒙蒙亮,“大龙”就开始向黄山的顶峰爬去,他的水牛紧随其后。“大龙”从上天那里得知,那片尚未开发和长满翠竹的山坡是可以征服的。黄山位于巴达村和另一村子之间,按哈尼人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两村的村民可以共同开发黄山。两村已商定,到下一个月圆之日即向黄山开战。
开山那天一早,又举行了极其隆重的仪式。随后,在大山两侧便出现了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组成的长长的队伍。数也数不清的哈尼人像蚂蚁一样布满了整个山坡,就如同两千多年前一样,他们万众一心向大山挥起了铁锹……
早晨的雾渐渐散去,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水稻田。
哈尼人信奉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开山那天一早,先举行极其隆重的仪式。随后,长长的队伍开始向新的荒山进发。
春天,耕种的季节。
肩并肩,锹连锹,哈尼人用一种宽大的铁锹将尚未开垦的荒山野岭,改造成一望无际的梯田。在寒冷的二月里,男人和女人共同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大龙”是哈尼族的长者,萨满,是医生,是种植水稻的专家。
木质的耕犁和铁制的犁头是亚洲稻农的发明。
身穿哈尼族民族服装的妇女聚集在田地旁,准备劳动。
正在插秧的哈尼族妇女。
打清稻壳的大米被精心地收集到一起,因为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生命之魂的力量。
在房屋前部的储藏间,玉米等被晾干保存起来;自制的筐子里存放着收获的稻米。
哈尼人的祭祀活动。
村中的葬礼是“萨满”一显身手的时机,他头顶纸质龙头,指挥着一群舞龙的男人。此前,他们已经饱食了猪肉和米酒,解脱一个尘世的魂灵构成一个庆典的缘由。
哈尼男子跳起祭祀的扇子舞。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跳舞时人们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优美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等动作演化而来。
撑着伞的哈尼妇女们。
悠闲用餐的哈尼人家。
抽抽水烟,聊聊家常,平静的一天就过去了。
一个哈尼族男子骑车带着四个孩子出行。
正在喂牛的哈尼族小孩。
孩子的欢乐:在水田中捕获活鱼,
哈尼人通常在稻田的水放期养鱼,这是一种水稻的副产品。
满载而归的哈尼族妇女。
夕阳照在静静的梯田上,反射出最后一道金光。
阎雷简介
1962年生于法国
20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中国
个展
2004年,《中国》,法国巴黎卢森堡公园
2007年,《20年摄影中国》,798映艺术中心/映画廊。
2009年,《20年摄影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节。
2011年,《蝴蝶》,平遥国际摄影节。
2012年,《山的雕刻者》,西双版纳国际摄影节。
2014年,《山的雕刻者》,元阳国际摄影节。
2014年,《歌海木寨》,贵州原生态国际摄影节。
联展
2004年,《中国》,中国紫禁城国际摄影大展。
出版物及奖项
2003年,在法国出版大型画册《中国》,6种文字全世界同步发行。
2005年,由于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阎雷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
2009年,在法国出版大型画册《巴黎》。
2011年,阎雷被“泊客中国”评选为“中国因你而美丽”11位“文化行者”之一。
2014年,主编《CHINA NOW》大型画册,并由法国La Martiniere出版社出版。
2014年,第七届贵州原生态国际摄影节“评委会年度国际交流奖”。
阎雷作品《昨天的中国》图文集即将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全面呈现1985—2000年间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日常生活和社会巨变。
附:
2015首届“故乡的路”
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征稿启事
2015首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评选旨在发现、鼓励和支持热爱自己的民族并具有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家,通过对摄影家所做的探索和实践的嘉奖,来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摄影的发扬光大,并以此影响和促进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每两年一届,2015年为第一届,下届举办时间为2017年。
主办机构:
映艺术中心、思源摄影基金
支持机构:
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雅昌文化集团、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GEO视界、东方历史评论、晶丽达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大理摄影博物馆、具像文化传媒
参选资格:
参赛者性别不限,需为中国国籍,少数民族,年龄18岁以上者
一、评选规则:
1.作品限少数民族题材,黑白、彩色均可
2.参评作品须为10至30幅的专题系列作品
3.参选者需同时提交纸质介质作品及电子文档
提交的纸质介质作品大小不超过A4尺幅(21*29.7 cm),输出方式可为银盐照片、激光输出照片或数码输出照片;电子文档需为.jpg格式,电子文档内容应当与所提交作品一致
4.作品提交后不予退回
二、评选流程:
1.初选
作品征集时间: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
作品征集截止后,所有作品经由评委商讨,甄选出20位入围摄影家
2.复选
20名入围少数民族摄影家即为参展摄影师,评委会将参考他们的作品及相关介绍,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及创作情况,并在20名入围摄影家中选出5位大奖候选人
3.终选
2015年5月,由评审委员会最终评选出两名获奖摄影家
三、奖项设置:
1.“思源杯”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一名,奖金五万人民币
2.“思源杯”少数民族青年摄影师资助奖一名,奖金三万人民币
四、颁奖安排:
1.颁奖典礼
2015年6月中旬进行颁奖典礼,同时展出获奖者作品
大奖颁布后陆续举办论坛、讲座等活动
2.展览
作品将在映艺术中心/映画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获奖作品展,入围的20位摄影家都将获得展出机会
3.画册
集结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故乡的路》摄影画册
五、参选方式:
参选者请于2015年4月1日前提供以下参选资料:
1.详细填写的参选表格(请从映画廊网站intergallery.cn下载)
2.10-30幅纸质作品及电子文件
请使用快递方式寄送至: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798艺术区七星中街映艺术中心/映画廊收
邮编:100015
电话:010-59789029
邮箱:intergallery@vip.sina.com
联系人:赵含嫣、范圣迪
来源:搜狗搜索-映画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