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1-22 00:00
南希·鲁本斯(Nancy Rubins),版权:艺术家本人及高古轩画廊(Gagosian Gallery)
图片:Erich Koyama
新的一年,是辞旧迎新的最佳时机。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份不甚详尽的艺术写作用词表单,2015年能不用就不用。我承认,其中的一些词也被我用烂了——这就是新年愿望的意义所在吧。
1. 整合(assembles)
比方说,“这个展览整合了某某艺术生涯中的作品……”干嘛要用这个大家都觉得十分矫情的词呢?这大概让布展听上去很有技术含量——但与此同时,这也让那个展览听上去像是从套装里整个搬出来的。
2. 博尔赫斯(Borgesian)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文学领域中被艺术用烂的头号人物,将某件事物誉为“博尔赫斯式的”,就像是为它披上了一个华丽丽的谜团。一些情况下,这件被讨论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1.镜子,2.迷宫,3.百科全书,4.极其细腻刻画的小宇宙——就像是这位阿根廷作家本人的作品一样。
【一段长注解:一次,我看到一段劳伦斯·韦施勒(Lawrence Weschler)对《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Open Veins of Latin America)一书的作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的采访。韦施勒不厌其烦地重复“镜子”这个概念,并询问加莱亚诺与博尔赫斯的关系。大概到了第三次,加莱亚诺终于打断了他:“我喜欢博尔赫斯。博尔赫斯是伟大的作家。但他也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没错,而且他的政治观也一塌糊涂。下次谁再用“博尔赫斯式的”,不妨想想这件事。】
3. 商人(businessman/woman)
每次翻看《艺术与拍卖》(Art+Auction)杂志的时候都会出现,对我而言已经是老梗了(还有那些更加含混的用词,比如“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比方说,“这次采访,我们有幸与商人、艺术收藏家某某……。”如果这个人是——谁知道呢——军火商,大概用这个词还比较恰当。
4. 挑战(challenges)
尤其是以下几种用法:“挑战了观众的……”或者“挑战了……的既定观念”。极少有什么作品是真具有挑战性的,而且艺术圈成天都在被“挑战”,烦也烦死了。
5. 关注(concerns)
艺术家们“关注表现的方式”,或者“关注署名权问题”。对啊,他们就是关注这些事!太值得关注了好吗!
6. 有争议的(controversial)
确实有一部分艺术作品当得起“有争议性的”标签,但这个词也已经被玩坏了。只是有人在脸书上说几句刻薄的话,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争议性”了。只是意味着它被放到了社交网络上而已。
玛丽莲·明特(Marilyn Minter)的书《长毛绒》(Plush):“解构”了西方逻辑中心论理解下的阴毛(public hair)?
7. 解构(deconstructs)
那些知道“解构”真实涵义的人,大概会对这个自相矛盾的词大翻白眼。这个概念所裹挟的复杂理论的迷雾,大概是它被滥用的主要原因。把玛丽莲·明特(Marilyn Minter)拍摄女性阴毛的摄影书说成“同时解构和美化了她的(拍摄)对象”,这有点过了吧?
8. 探索(explores)
特别是当它试图说明艺术家的意图:“她探索了……的观念”。总的来说,如果什么东西还在探索阶段,我大概还不会这么着急下笔去写它。
9. 著名的(famous)
有些作品、艺术家,或者艺术类的事物是真的“著名”(比如在非艺术类的出版物里也能看到他们的名字),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或者托马思·金凯德(Thomas Kinkade)的《圣诞小屋》(The Christmas Cottage)。更多的时候,作者指的是“艺术圈的人都知道”。
10. 难忘的(haunting)
想让一件作品听上去真的很棒,但你又真的没啥可说的,这个词最好用。
11. 异质的(heterogeneous)
你可以说我家墙上的装饰“诸多异质元素的混搭”,这种毫无必要的夸张措辞只是客气地说“乱”而已。不管怎样,这个词被用成这样,背后一定有原因在——其实,折衷主义才是真理——只不过这样的话,工作就没意思了。
12. 混杂的(hybrid)
烂俗中的烂俗。不过“混搭”的浪潮还远远没有过去。
13. 标志性的(iconic)
和“著名”差不多,可能更烂,即便是在确实著名的作品中,真正“标志性的”作品掰着手指头也可以数出来。它意味着营销文案。
14. 恶名昭著的(infamous)
与“探索”是双胞胎兄弟,其中比较邪恶的那个,同样是懒惰的借口。
“身临其境的”,还是说就是一个大个子红色怪物?村上隆的《在光耀亡者国度,踩到’彩虹’尾巴时》(In The Land of the Dead, Stepping on the Tail of a Rainbow)在高古轩画廊的开幕式
图片:Patrick McMullan
15. 身临其境的(immersive)
我觉得“身临其境感”似乎是一个巨大的卖点。高古轩画廊把村上隆近期的展览描述为一个“身临其境的装置”;其实,不过是有好多大家伙而已。这好像有区别哎。
16. 受到启示(informed by)
对我而言,当一个作家说某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受到一系列观念的“启示”,意思就是,“我也不知道这个展览要表达什么——不过当我看了新闻稿之后,发现艺术家读过xxx。”
17. 探讨(an inquiry into)
和“受到启示”差不多,但更有野心。说某个艺术展览是“对X和Y观念的探讨……”,听上去像是一篇能得“优”的大学论文。
18. 质疑(interrogates)
太常见了,简直被用到恶心。这个词让艺术听上去好痛苦。
19. 有意思(interested)
艺术家可能觉得某些事物“有意思”——美、性、全球化、艺术史——这为他们的作品定下冷静客观的基调。艺术家斯蒂文·兰伯特(Steve Lambert)最近写了一篇文章,把“我觉得……有意思”这个句子在他的词典里划叉叉。我个人而言,每次听到这个词,我想到的是苏珊·桑塔格的《论美》(An Argument About Beauty):“试想这样的表达:‘今天的落日有点意思。’”
20. 幻象(“on acid”)
不管这个作家有多么地死板,如果一件艺术品很像是某个事物似是而非的形态,那么它就是“那个东西的幻象”。不过“致幻剂”早就过时了,现在大家都改吃辣条啦。
21. 重写本(palimpsest)
把某件事物描述成“重写本一般地”,就是在告诉读者你好好研究过文化秘辛。(给外行科普一下,重写本是“一种手稿或书写材料,原始的文字会被擦除,以为之后得书写留出空间,但原来的笔迹仍然有迹可循。”)我不知道哪个家伙是始作俑者,但一旦被我揪出来,一定会写一首打油诗好好揶揄他。
22. 亦幻亦真的(phantasmagorical)
这个词和“重写本”差不多,更幻灭一点。我只知道没有一个圈外人能用“亦幻亦真”这个词形容事物,最后还能成功赚到稿费的(除非还有人着迷于十九世纪的早期幻灯机)。
23. 成问题的(problematic)
如果你对某个观点抱持异议,这个词一亮出来,学术圈立刻就会掐作一团。它的潜台词是:“我一定、确定以及肯定不同意你的观点——或者我的怒火只是因为你没有规范地使用现代语言协会的标准脚注。”
24. 深刻的(profound)
像是一条潜规则,现在的艺术作品不能只是动人的,还得是“深刻地动人”。艺术家不能只是明白,还得要“深刻地理解”现下的动向。一切都好深刻啊!就像是把每句话后面都加上叹号,说话就变咆哮体了!
25. 临时性的(provisional)
“临时性绘画”的确存在过一段时间,不过诚然,很多东西看上去都像是没做完、脆弱不堪、试探性的、未完成、歪打正着或者被玩坏了。“临时性的”似乎指代了所有这些,当一切都变得“临时”,有些事情我们反而看不清楚了。
26. 质疑(answers)
用作动词还是名词(“X向……提出问题”或者“X质疑……的观念”)都不重要。但是答案呢?同志们?答案到底在哪里??
27. 现成品(readymade)
我知道自己的新年愿望在这个词上是不好使的,但我觉得是时候卸下这个围绕着“现成品”构建起来的艺术批评行业。这个词统摄了一众丰富有趣的人造物,艺术家们常常使用拾得物——有时改造过,有时原封不动(顺便提一句,亚历克斯·波特(Alex Potts)的关于“拾得”的看法,是一个更好的解释框架)。这种创作方式已经存在了超过一个世纪,不过也不用觉得还在这么做的艺术家是“重温现成品的传统”。
28. 所指(referent)
除非你是在严肃地研究符号学(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吧),才用这个学术大词,其实你只是想说“对象”而已。
29. 启示性的(revelatory)
艺术方面的启示也有点太多了。
30. 块茎状的(rhizomatic)
在结尾处,我们来说点好玩的,看看高古轩的新闻稿:今年,这个巨型画廊将南希·鲁本斯(Nancy Rubins)由玩具粘合而成的大型雕塑描述为“块茎状的”,然而,就像玛莎·史威德娜(Martha Schwendener)指出的,大错特错了。(新闻稿上的全句是,“地质学的范围和变形的结构,使得块茎状的结构洋溢着暗能量”——嚯!)一个描述地下根茎结构的植物学词汇,怎么就成了形容……怎么说呢……特别复杂的物体的词了?哲学双煞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费利克斯·瓜塔里(Felix Guattari)曾经在他们的合著《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用“块茎”的图像来反驳线性的思维模式。如果他们知道这个词成为了包装艺术的花言巧语,大概坟头也会青烟直冒吧。
(来源:news.artnet.com 作者:Ben Davis 编译:徐丹羽)
来源:搜狗搜索-artne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