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01 00:00
1月28日下午,白鹿原上雪花飘飘,银装素裹,在东郊鲸鱼沟畔的孙家沟,王学坤和老伴张淑雅还在忙着为春节赶制一批灯笼。
记者走进王学坤的家中,看到王学坤戴着老花镜坐在客厅里正专心致志地分竹篾,只见他一手拿着篾刀划篾,然后用牙咬住刚划开的竹篾,用力均匀地将竹篾扯下去,瞬间,扯出了4根如同细挂面一般的篾丝,其功夫令人叫绝。屋内老伴张淑雅坐在床上正用篾丝精心地编织灯笼,篾丝在老人手指之间飞快穿梭,把灯笼编得又快又好,床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编好的灯笼。
老两口做的灯笼是竹篾子灯笼,白鹿原竹篾子灯笼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其灯笼编织十分讲究,工艺复杂,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划篾以及编织、收口、烘烤、滚浆、糊纸等14道工序,选取的竹子则多是当地鲸鱼沟盛产的优质竹子,白鹿原狄寨竹篾子灯笼编织工艺已列入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学坤自幼就跟随长辈学做竹篾子灯笼,做灯笼已经有60多年,老伴张淑雅编灯笼也有50多年,虽说老两口都已年逾七旬,但他俩一个分篾子,一个编灯笼,夫唱妇随,配合默契,技艺娴熟,老两口做的竹篾子大红灯笼在当地很有名,品种有火葫芦灯、星星灯、花瓶灯等等,每年都要做3000多个灯笼,主要销售到临潼、富平、渭南等地,一个个精美的灯笼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还带去美好的祝福。
早在2009年1月,记者曾经采访过王学坤老两口,如今6年过去了,两位老人精神矍铄依旧从事着所热爱的行当,默默地坚守和传承这门老手艺,其做灯笼的功夫丝毫不减当年。王学坤还被评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淑雅被授予“西安市妇女手工艺能手”以及“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荣誉称号。令老两口感到欣慰的是,儿女们都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手艺,而且也很喜欢做灯笼。
“我就爱编灯笼,一天不编都不行,尤其是边编灯笼边唱秦腔,心里美滋滋的。”张淑雅一边编着灯笼一边笑着说。老伴王学坤接着话茬说道:“她编灯笼比我好,她会唱的戏多得很。”
俗话说“三十的鞭炮,十五的灯”,进入腊月,老两口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想赶到年前再做出一批灯笼拿到市场上销售,因为许多人喜欢这种传统的手工灯笼,尤其是老两口做的星星灯,小巧玲珑,精美别致,是新年里大人送给小孩子很好的礼物。
来源:中国艺术品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