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02 09:42
华夏收藏网讯 1月25日,由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倡议、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发起,19位学界专家在田子坊陈逸飞工作室旧址,共同呼吁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两天的讨论,1月27日晚,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官方微博@守望石库门发布了《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倡议书》的全文。石库门申遗或将提上议事日程,为此,早报记者专访了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张雪敏。
体现上海独特住宅理念
石库门承载着上海人的重要记忆,可是提到其价值,少有人能说清。在一波波的旧城改造中,大批的石库门旧里成为被拆除的对象,城市原有的形态也因此发生着巨大改变。
同济大学的阮仪三教授很早就呼吁对石库门的保护和利用。他曾说,上海的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在上海土地上新形式的表现。这种延续表现在其天井、厢房、客堂围合而成的空间排布,同全中国各地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苏州的厅堂、安徽的四水归堂以及福建的大土楼都相似,其居住形态符合中国传统“礼”的要求和 “尊祖敬天”的理念。而里弄街坊的排布,借鉴欧式联排建筑,是一种非常有节制、有层次的房屋结构,其肌理体现在外表形态,内化其中的却是温情的里弄生活文化。
2010年,“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雪敏和学者们却认为,石库门应该作为一种建筑形态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的选录有严格标准,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规定符合以下三项条件的可列为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阮仪三认为,在占一即可的情况下,上海的石库门符合其中的两条。
“石库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过渡时期的重要节点。一方面,它是中国传统民居演变到清末民初后的最后一种形式,同时又是中国近代发端最早的新型住宅。”张雪敏在谈及石库门的意义时特别强调。在他看来,石库门在建筑上是中西、新旧建筑工艺的融合,这种在面对西方强势输入时顽强的自我表达和灵活的妥协,是上海人在特殊时期独特的住宅理念的表现。另一方面,连排里弄紧凑、合理、节约化的布局也成为上海人从大家庭氏族向小家庭的现代生活方式演变的见证。除了建筑上的承上启下,张雪敏指出,石库门还承载了近代上海历史变迁的无数的人文、历史记忆,其中的价值对上海乃至中国的意义都很深远。
申遗刚刚起步
“关于石库门申遗,学界和政府都已经做了一两年的前期准备,目前还没有定下确切的申请时间,不过一旦大家形成共识,就差宣布启动了。”张雪敏透露。不过,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申遗历时八年,凝聚27座城市的努力。刚刚起步的上海石库门,仍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9年,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以此作为基地,联合上海社科院、上海规划与土地管理局风貌处、上海文史馆等相关机构,展开了前期的调研,首先由阮仪三带领其学生排查了上海所有片区,根据近两年统计的新数据,现存的独栋石库门有近5万处,里弄单元存量在1900处左右,而相对完整的里弄街坊数量在260处,对石库门在上海的分布基本“摸了个底”。
同时,研究部门支撑起关于石库门的学术支持,共分为三个部分:1.从建筑和城市民居的角度出发,梳理上海石库门的年代谱系和特征类型;2.挖掘其作为民居形式的内含价值;3.从遗产角度进行研究。
申遗本身要求繁复、难度很高,对于上海石库门来说,又存在特别的难处。随着旧城改造的加快脚步,石库门被推倒、拆除的例子随处可见,留下这些文化遗产的实体,将是严峻的考验。另外,留存的石库门很多都处于一些零打细敲、高楼林立之间的角落地带,如何规划好这些区域和周边布局的关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即使保留了相应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和相对完整的体系,这种活态的居住形式,历经百年的变迁,早已落后于现代的生活方式,成为城市中心的“贫民窟”,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也是极大的困扰。
除了石库门本身面临的问题,外来的竞争压力也不小。由于一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如同得到了尚方宝剑般,不仅不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其保护还能得到重要保障,所以几乎每个省市都在竞相挖掘本地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能申报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而现在中国列入预备清单的项目已有42个,上海石库门甚至尚未“登堂入室”。
从点状保护变为片状保护
尽管如此,张雪敏还是强调,申遗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希望通过申遗的契机,唤起人们对石库门的关注和认识、加强对石库门的研究和保护,做一些落到实处的事情。上海对历史文化建筑和历史保护建筑历来重视,截至2014年底,上海已划分了12个风貌保护区,共27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上海开埠以来最精彩的部分,不过,这些区域中没有专门为石库门而保护的区域。
张雪敏向早报记者介绍了未来研究中心为申遗将进行的一些工作,从政策来说,除了已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上海市将中心城区的里弄作为重点,目前已经积累了一批有基础质量的、可以被保护的石库门约1000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不可移动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区外,目前正在推进的是上海首创的风貌街坊,以石库门里弄为主,同时涵盖近代学校的老校区和工业遗产,成为法定的保护对象,其级别同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同,将石库门从原先的点状保护变为更加符合城市肌理的片状保护。今年上半年,就将上报市政府并公布第一批街坊名单。
而对于具体的石库门案例,张雪敏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石库门在后来的使用中人口密度增高,又没有合理维修规划,而在保护中,应该还其本来面目。对政府来说,未来的旧城改造中应用创新政策,提升开发地块的容积率,同时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
事实上,石库门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不乏多样而鲜活的例子。以 “步高里”为代表的原生态保护模式、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商业开发模式、以“田子坊”为代表的城市更新等,都提供了可操作的范例。
首份倡议书由19名与遗产保护相关的专家联合署名,张雪敏提及,已经有很多来自文学界、艺术界、学术界的专家以及普通市民要求附议,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守望石库门”的行列中。大家都真诚地希望,上海人寄托乡愁的房子,保留、保存、保护好。
根据近两年统计的新数据,现存的独栋石库门有近5万处,里弄单元存量在1900处左右,而相对完整的里弄街坊数量在260处。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