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02 15:26
书坛姐妹李淑燕(右)李淑娟(左)
(一)
花开并蒂,各有芬芳。花如此,人亦如此。
李淑燕作品
李淑燕李淑娟是姊妹俩,相差二岁。有相同的成长环境,都幼年受爷爷熏陶而喜欢上了书法,其后上学、工作、成家、带孩子,在一座城市生活,姊妹俩感情好,又一起赴京进修,一起出外游历,一起从事书法教学培训,形影不离,想来人生的经历和体验也相差不远。但是,当我们把她们的书法作品放在一起时,却会发现无论风格、情趣、样式都相差甚远。这就让人产生了好奇:
同样的环境下,究竟是添加了什么物质,让她们的作品产生了化学反应?
这是书法的魅力还是人生的遭遇?
书法作为一种表达的载体在技术的框架下又会给书写人一种什么样的反照?
从这些角度出发审视这一对书坛姐妹的创作,也许比单纯的书法文本分析更有意思。
(二)
那就花开两朵,先表一枝。
李淑燕作品
李淑燕是姐姐。她的性格沉静内敛,人多时不爱说话,更多时候喜欢静静地观察。但是你看她书写又是完全不同的状态,不动则已,一动则迅疾如风,倚马可待。真可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李淑燕擅长的是行草。但是她的行草不是醉墨当歌一任天然的路数,而是挥洒中有克制,挥运中有节制,偏于理性。所以你看她的书法虽然运笔速度很快,外在的形式感很跳跃,但是总体的气息却是冷静和审慎的。
李淑燕作品
这种书法与性格的对应一下就能吸引我们。我们说书如其人,其实是在技术因素,比如运笔习惯、章法格局之下慢慢形成的惯性运动,这种惯性当然与个人的性格、喜好、气质密不可分。
李淑燕早年从《曹全碑》起步,下了很大的功夫。《曹全碑》工整精细,秀逸多姿,但是这种形式的训练与李淑燕的内心并不契合。她又开始习练王羲之的《圣教序》《十七帖》。王氏书学的优美、风雅一下打动了她。她开始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书写感觉。她的书写也从隶书的波磔转化为行草的流动。有了书写的主轴,李淑燕的书写经纬再变化,比如她在怀素和米芾上下功夫,就是一种外拓和有意的伸展,具有了主动的吸引和借鉴。这种有意识的书写路径也慢慢积聚成了她的书风,就是以王羲之帖学所具有的风神气格为主线,在此基础上做加减法,加上自己的偏好喜爱,减去那种谨严的格式框架。比如近期她又有意识加强了对章草的临摹和学习,也是在行楷的流变基础上寻找一些沉着和生涩的线条厚度。
来源:华夏收藏网-名家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