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9 00:00
藏书票(Bookplate):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是书籍的美化装饰,也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EX—LIBRIS”(拉丁文)。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
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起源于15世纪下半叶的欧洲,至20世纪发展为繁盛时期。欧洲最早的藏书票是用木板刻制的,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如下图丢勒的作品)都参与过藏书票的设计、创作。所以,藏书票可说是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是与版画艺术共同发展的。
藏书票最初的功能和藏书印章一样,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最早的一张藏书票是1470年由德国人Johannes Knabensberg制作的,署名勒戈尔(Lgler),由一款画有刺猬衔着野花脚踩落叶的木刻画构成。
一直到17世纪末期,藏书票多以表示贵族身份的文章作为图案。由于当时只有贵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书籍,纹章藏书票往往象征权势和地位,并不流行。早期传统纹章“雅克宾式”(Jacobean)或“齐彭代尔式”(Chippendale)中的大量的纷繁复杂的花饰、绸带等装饰,在藏书票中也反映的淋漓尽致。
到18世纪,随着教育普及,出版业发展,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都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原来注重由纹章显示地位,转而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藏书票趋向个性化,也更追求艺术的意味。
藏书票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世纪的下半叶。欧洲的文人几乎都自己动手或请人设计属于个人的藏书票,有些书店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藏书票。当然藏书票的审美风格也有时代性。当工业革命的巨浪铺天盖地冲击欧洲各国时,人们厌烦机械的僵硬的几何图案,于是以弯曲变化的植物枝叶为构图的藏书票便得以流行。
藏书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的价质。欣赏一枚枚小小的藏书票,就像在微型艺术王国里畅游。小小票面不仅可以传递某种思想,还适应各种画种和制作方法,变化无穷,趣味无限。由爱书而藏书,由藏书而有藏书票,由藏书票而衍生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
常见的藏书票规格按市场上销售的书籍来看,有8开、16开、32开、自定义规格等等。根据这些书籍的尺寸情况看,设计书票的规格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2~17厘米范畴内;第二类是8~12厘米范畴内;第三类是8厘米以下范畴。以上三类尺寸范围基本上符合藏书票规格范畴,也体现出藏书票这门小型艺术的特点。世界上最小的藏书票是0.7×0.7厘米。
图文来源:骚客会 soc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商用
来源:798手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