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破损笔筒巧制臂搁

2015-03-09 09:44

  ◆杨羽

  华夏收藏网讯 近日,在藏宝楼觅到一件小臂搁。虽然摊主认为雕刻精美且皮壳包浆已经非常漂亮,但是只要拿在手上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虽然画面中松下抚琴的公子布局却似乎“画外有景”。而且,从画面的完整性来看,似乎重心也不对,似乎应该是其他器物在破损之后改的。因而,以此为依据,跟摊主讨价还价之后,拿到了这件臂搁。(见图)

  购回这只臂搁之后,立刻请教在博物馆任职的好友。好友表示,这件臂搁应该是一件笔筒改制的。从刀法来看,其中有三角刀的痕迹,因而肯定是民国后期的,而且从雕刻的情况来看,民间的趣味比较强,从画面来看,很有可能讲的是西厢记的故事,松下抚琴的应该就是张生。采用了浮雕、阴刻等技法,画面中张生松下抚琴而坐,琴声似乎在林间索绕,意境悠长,高大苍翠的松树生机勃勃。层层叠叠的松针细如丝发,人物刻划纤细入神,刀法流畅,所到之处神情毕肖,而石头以及灵芝则很好地衬托出吉祥的意味。

  据这位好友介绍,笔筒如果保存不当是很容易开裂的,而且从这件臂搁的情况来看,上面也有裂纹,但由于没有贯穿原先已经把玩了很多的时间,因而现在如果不是遇到过湿或者过干的情况,因而也不会出现进一步的裂痕。

  臂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而其也常常被誉为笔、墨、纸、砚之外的文房“第五宝”。臂搁是书案重要饰物,富书卷气。一般用去节之竹筒分劈成三刻制。因是枕臂之用,宜浅刻平雕,以刻制书画为主。

  臂搁种类繁多,工艺精湛,名品荟萃。明代屠隆在他的专著中记载:“有以长掸古玉赢为之者,近以玉碾螭文、引蚕、梅花等样,长六七寸者。有以紫檀雕花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者。”还有“倭人造墨漆秘阁,如圭元首方下,阔二寸余,肚稍虚起……长七寸,上描金泥花样。其质轻如纸,为秘阁上品”。

  臂搁是常置案头的玩物,日夕摩挲,愈摸愈润,久之似得人之灵气,更具神采;又因竹子性凉,古人即用“竹夫人”(唐时称竹夹膝,宋又称竹妃、竹姬、青奴等)祛暑,故每当心情烦躁,或精神倦怠之际,能独坐清斋,手抚臂搁,闭目养神,则可令人蠲虑忘世,得一时之清静。

  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收藏爱好者,如果能够拥有一件自己的钟爱的臂搁,无疑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摩挲,把玩其中的文人雅趣。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