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江宏伟画梅花:不能脱离客观物象作画 创作须有依据

2015-03-16 14:45

花形柔弱而具精神,花体光洁且显风采,花朵偃仰正侧,错落有致,在枝梗的串联下,有疏有密,生长得非常得当。

花的颜色是单纯的,变化是微妙的。花瓣是淡的胭脂红,不经意似的染上了一点红晕。靠着芯部,又泛着隐隐的嫩黄绿,向外潜去,融在白色之中。花托半为石绿,半为胭脂,与柠檬黄的花蕊一并点点滴滴,在花瓣的映衬下,充满生机。色泽、质地、形状,三者在小小的花朵身上竟能如此完美地结合。

我的目光在这几枝梅花上徘徊着,被它们所呈现的美感动着,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寻思,其实是宋画的影子印在了我心中。我能在观察时单纯地将视线停留在某个局部来体会物体固有的色泽、形状,实际上是受了宋画的引导。因此,当我追踪花形弯曲的形体时,心中已幻化出线的意味;当我被物体的色泽打动时,心中自觉地以晕染的方式建立起一个色韵。我的视线虽然停留在梅花身上,心里却不停地惦念着《碧桃图》、《出水芙蓉图》和《百花图卷》。我在物体上面发现的问题越多,得到的印证就越发的强烈,这似乎让我感受到一种喜悦,也同样伴随了一种沮丧。

我放松了关注,眼前的景物模糊了,窗外明晰的光映射进来,花枝在光影中闪烁,黑白斑驳。背景的白墙已不再是一个平面,与前方的景物交相辉映,产生出一种空间,并呈现出灰暗的色调,恰到好处地使花枝显得越发精神。

物体就这么搁置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让这个空间里包含了众多美的元素,在不停地转换流动着,并随着观察者的角度与认识程度的差异而起着不同的变化。我在观察的时候,心中不停地浮现出宋画的影子。我曾翻出马麟的《层叠冰绡图》与《暗香疏影》两幅梅花图与现实的梅花作比较,从宋人造的“梅花”中,可以求得一种凝视的方式。宋人的观察点是纯粹地落在物体本身,通过单纯地对形与色的把握,求得对象的神韵,这是将物体的丰富性归纳成一种简洁,再由这种简洁滋生出丰富,并且在描绘的过程中印上了作者的心境,使一个自然物象存在着某种永恒的意味。

我移回了视线重新打量眼前的梅花,不禁被一种光泽所吸引。处于逆光的花,晶莹透亮,薄薄的花瓣,隐隐地透出花托的影子,与枝条相杂,造成迷离的感觉。面对这种发现,仿佛使我从宋人的情结中解脱出来,进入另一种审美情愫之中。

我国画界的朋友暗示我: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突出线条的作用,方能求得画面的精神。这大概是对我在画面中过多地渲染、营造氛围的批评。在朋友看来,画面中过多地寻求光色作用,会减弱中国画的特性,影响东方精神的体现。

另一些经常一起谈论莫奈、塞尚、莫兰迪的画友又强调另外一种因素,即物体的特性与环境的作用,如何让感观摆脱形态的束缚,重新找出一种内在的,与环境、光色交融的形态。若顺着这种思路,似乎我又太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而显得过于谨慎。从两方面看来,我都是不够彻底的。正如我在观察梅花时的态度,徘徊在两种审美感觉中,受着这两种美感的吸引。既然有着这种感受,就没有必要为了某种倾向而有所排斥,关键是如何经过心灵调和将这些美感完整地、和谐地表达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彻底地既忠实于我所求得的知识,又忠实于真实的感受。

我唠唠叨叨了一大堆梅花的事,是想说明我的一切创作行为必须要有一个依据,那便是一个存在着的客体。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能脱离客观物象作画,所以我任何一幅画的构成,都依赖写生,如果离开了对象,我几乎就无处下笔,心中十分不踏实。我时常自嘲自己手笨,然而有时也会庆幸这种手笨,使自己因祸得福。正是因为这种手笨,使我始终亲近着自然,虽然这种亲近包含着实用的目的,但逐渐也产生了扩展的效果,这就是由物的形、色以及环境的作用影响了情绪。反过来属于内心的一种情绪又投射到草木之间。这大概便是“物我交融”之说吧!

基于上述原因,我的画面的细节是贴近自然的,相对而言构筑的整体却有着情绪化的因素,或者是属于理想的,当然这种理想是由自然所引申的。

来源:凤凰AR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