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西方舶来的艺术

2015-03-16 15:01

  【导言】关于中国摄影教育的现状一直都被认为有很大的问题,人们为摄影教育经常担忧和焦虑。三影堂这些年也做了非常多的摄影的教育项目,不论是从实践还是到理论,在国内走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路径,在体制之外独立地用自己的角度和态度去做。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聊聊三影堂的摄影教育项目。还有艺术家付羽,付羽将在今年夏天参与三影堂的workshop(授课),也是三影堂教育的一个部分。

  所以围绕着这个体制外的摄影教育或者摄影教学来探讨一下它的未来,也可以回顾一下过去。讨论一下目前的教育现状,国内这种官方的、官办的体制内的摄影教育是一个什么状况,并且能够结合着你们各自的角度来对摄影教育展开批判。

  西方舶来的艺术

  蔡萌:还是说舶来品这个事,我老说摄影这个东西必须得有一个西方背景。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美院学油画的或者学雕塑的,或者学版画的,这三个,都是西方舶来的艺术吧?那好,我们说你去美院问这些专业的教授说:“你老师是谁?或者你老师的老师是谁?”你倒个两三辈就能倒到民国的那些留英、留法、留美、留日的,再不济也得是五、六十年代马训班或者是博巴班什么的,就是受苏联影响的;甚至有一些是去苏联列宾美院或者苏里科夫美院留学回来的。在央美,我们有很多这种老先生,就是有那种西方师傅教出来的中国徒弟背景。但你要是回到摄影问同样的问题的话,就可能什么答案都有了。例如什么报社的、工会的、搞宣传的、照相馆的了,再说难听点儿什么妇联了,可能就都出来了。这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一个很无奈、很尴尬的现状。好在,慢慢地现在我们国家有钱了,有实力了,可以请人来了,但可能又有制度,有一个体制的制约因素在那儿。

  另一个呢,就是现在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人)有出国留学的条件,(其中)开始有人出去留学学摄影了,就像(民国时期)有人留学法国学油画一样的;这批人以后要是回来能进到教学里头,那可能也会慢慢地会带来一些变化,但是在本土怎么办?我们现在的现状怎么办?我想可能就是说(慢慢熬、慢慢等吧)。

  付羽:留学还有留学的问题。

  蔡萌:老师不真正教,老师瞎忽悠。

  付羽:这是一方面,也是挺普遍的。但更多的时候包括首先是没有一个能够跟他们接轨的基础,这是挺麻烦的一件事。

  蔡萌:背景、视觉背景,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背景,包括甚至摄影的背景。

  付羽:他们已经在很小的时候,就是这些问题都解决过了,集体补过钙了。

  蔡萌:对,打过预防针(从小就是看着摄影大师们的照片原作长大的)。

  付羽:然后咱们去的时候往往又都是去学高学历,就是从一个底的地方去了,到那儿直接就学最高端,一般都是从研究生学历开始学起。

  蔡萌:对。

  付羽:往往接触不到一些基本认识的东西。老师在这个情况下(研究生教学)的时候给你的指导也尽量基于你的基础指导,往往也是鼓励你搞一些你个人的、东方的,跟你家乡相关的,或者是跟文化冲突相关的,大家回避文化的程度差别,更多的是种类差别;就是(老强调)我们东西方文化不同,而不说我们的文明程度,不说那些。或者是就是这个,在最终可能没有什么,但是就是对于一个个人、一个个体来讲,对于这个现象来说没什么,但是对于一个个体来讲你花了钱了,到西方去学了好长时间,回来还是用筷子吃饭这个,当然说拿什么吃,所谓吃饱就是真的,可是其实过去学就是去学形式,往往是……

  蔡萌:学做西餐,学用刀叉。

  付羽:但其实往往反倒是被鼓励着继续发展你本民族的东西。

  蔡萌:拿筷子吃牛排。

  付羽:对。但其实要是光是做那些事情可以在中国做。我就是说:为什么花了钱去学,还是去学那些……

  蔡萌:学地道点儿的。

  付羽:对,他们的形式。

  荣荣:摄影有很多话题,比如说策展人,这些怎么样来把一个照片组织包括批评,这个里头都是摄影剩下的课题,我觉得当然收藏也是,太多的问题了。

  蔡萌:你要说收藏,美国人说: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不仅是艺术家,还培养着多收藏家和鉴赏者。

  荣荣:这个就是说,就是说现在我们这个国门对摄影的认识,包括对图片的认识,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今天看这个图片看不懂?为什么很多人(会从)这个图片里头(就)能得到什么。比如说我上个月在巴黎 photo在想,为什么那些西方,还有欧洲里头,他们图片跟他的生活都有关系,在你的房子里头有很多跟影像有关联。我们今天,图片是21世纪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所见到的都是图片,是吧,你睁开眼睛都是,但是都消费掉了。都是消费的,都不一定有了,但是真正跟你心灵上有关系,精神上有关系的这个语境里头我们现在是盲目的,这个里头我们是没有的。

  蔡萌:没法辨认的。

  荣荣:没有的,这个里头现在知道拍卖里头多少钱而已,但是这个是我们现在最基本的,这个教育所(遗留)下来的很多课要去补。

  蔡萌:所以原作的展览是需要的吧,至少需要有更多的原作展去培养他的眼力,培养人的判断力。就像荣荣讲的,影像泛滥的年代,不是所有的影像都是能作为艺术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为什那一部分是艺术?怎么是艺术?就像我们今天说:人人都会写字,人人都会书写,但是你不可能人人都是书法家(作家和诗人),哪一部分文字的书写属于艺术的部分?是书法的,是艺术的?包括画画也是,(也)包括我们(所说的摄影),甚至太多了(包括动态影像)。越是这种一个(媒介)泛滥的时代,恰恰其实越是我们应该去反思,仅仅做艺术那一部分他是怎么去决定的或者是怎么去看待的(时候)。虽然那个(艺术与非艺术)边界被不断地打破,边界变得模糊,但是还是能摸到的,(被)在专业内部的人;(其实)它还是有界别的,而且是有门槛的、有他的标准的。学院我觉得就是干这个事的,教育是干这个事的,(他们去)建立这个门槛、壁垒、围墙、标准。

  付羽:我觉得要是落实下来说,具体的就是像他们(三影堂)做这个就是蛮好的。(但)还缺,现在就他(们)一家做,作为机构来说只有他(们)一家来做,然后他们(做)的又少,就是持续性,饱满程度,都少。就是说虽然持续的努力地做着,但是还应该更多,然后层次上还应该更多,反正就是少。然后,还有其他的(机构)也(得)做。这些东西尤其是对摄影来说最合适,就是这种工作法是最合适的交流方式。整个西方,咱刚才说到那么多,他基本上还是依赖于工作坊(workshop)成长起来的,西方的摄影教育,不是依赖学院。学院还不知道怎么做。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