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16 16:44
在学习上,我有一段亲身体验。我早年从学的一位工笔画老师,做事很认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当初他在教我们时,有许多相当苛刻的规定。比如在上颜色时,就要求颜色不能混合,颜色上上去以后要等两天,干了之后再上第二遍的颜色,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所画的部分比较均匀细腻。一段时间里,你只能画一片叶子或一朵花的正面、侧面和背面,接下来再画一根小枝什么的。你如果画多了,他会阻止你,认为你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当时在一批学生中间,我是属于带有一些叛逆心理的。记得曾经画过一幅牡丹花,就我当时的能力,没有处理好,但我又不愿按照老师的方式去画。于是就刷上底色,刷完以后又做各种修改与添加,最后弄得整个画面灰蒙蒙的。老师说,你这张画画坏了,他要求我重画,因为他是非常严格地按照当时工笔画教学规范的渲染方式施教的。而我心中确立的审美理想及模糊的对美感表达方式与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吻合,促使我去尝试体现内心理想的画面效果,尽管这种尝试与“教学规范”的要求不和谐。虽然这张画是画坏了,但我还是要继续画下去,画我心中向往的所在,我将这幅画作为体现自己审美愿望的试验品。于是我开始乱涂,涂完以后又发现颜色太厚,便用清水把它刷呀,洗呀。许多方法就在这样的不断实践摸索过程中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处理画面的补救办法。现在大家都知道用清水去刷去洗了。
在20年前,我这么做是很偶然的尝试。也许正是因为我被教导的,或我们学习中所要求的与我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吻合,但又没有现成的参照对象,所以才不会安分地在一朵花、几片叶子、一只鸟、一根折枝花上,按照三矾九染的程式一成不变地画下去。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能认识到宋画中的精髓,我所能想到的就是用什么方式将自己要表达的与画种的限制进行调和。一开始的实验带有很大的破坏性,探索也很不成熟。在不断的失败中发现,有一些东西比较有意思,于是慢慢地加以积累,一种画法一种方式渐渐形成——从一个无意识的、偶然的,甚至是无可奈何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的加以采用的作画方式。由此可见,某个特定的画种一直在一种审美习惯、一种技法常规下面存在,会将原先的精神实质逐渐萎缩。倘若有一天你对这种一成不变的图式厌倦了,不满足于遵循陈规时,会有一种朦胧依稀的变革要求,这种变革不是刻意地去“作怪”,而是很自然的需要。往往在你的环境里,又没有一个实际的先例存在,此时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去试验。在试验的过程中必然有很多失败,但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偶然的效果。你要善于发现,然后剔除其他杂质,从而使这个画法变成一种方式。当然,还要与先前正统的方法协调好,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前不合法度的方式成为合法度的,在慢慢地磨合与调整的过程中变为自己的手法。
只有在实践与磨炼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例如我20年前看的一张画,10年后看,现在再看,认识都会不一样。同理,我每年都在画写生(我几乎每张创作都在写生),我觉得含义在不停地演变:以前是记录形象,在锻炼手法、摸索熟悉程序,现在是在慢慢体会里面的味道,慢慢琢磨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很多时候是以自己的想象在对象身上寻找一种妥贴的和谐。慢慢地到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方式,从写生到读画、临画,再到创作。可见不经过创作,光靠临摹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的,最多可以做到勾线流畅、用色均匀之类的基本技法要求,但要去感觉、体验和理解一些复杂的艺术美感仅凭临摹是不可能真正做到。在学习中如何调整这个关系?我觉得先要自己投入进去创作,就算画得不好,你先通过自己的画面、自己的手段来体现自己的一份爱美之心,然后再回头看人家是如何体现的,再到自然中去体验、去验证、去发现,这样最终才能慢慢贯通起来。
来源:凤凰ART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