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青年艺术家的市场及培育

2015-03-16 17:14

  导语: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艺术市场遭遇了发展瓶颈。在面临60年代及更早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偏高、升值空间缩小的困境下,艺术品投资人开始寻找下一个投资热点,于是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作品价格相对偏低的青年艺术家身上。

正观美术馆“院校派“艺术家合影

正观美术馆“院校派“艺术家合影

  提及“青春”,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鲜活、反叛。青春代表着无限的可能,而青年艺术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文化的可能。不同时代,青年人的成长印记不同,因此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精神面貌和表现手法也会各不相同,每一代青年艺术家代表的都会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特征。

杜沛骏 替罪羊 布面油画 2014

  恰少年:“70后”和“80后”

  比起“50后”、“60后”,“70后”和“80后”艺术家们所处的时代要好得多。自2000年国内艺术市场开始逐步兴起,艺术家的社会地位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不再边缘,而是可以成就荣耀以及财富的方式。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70后”、“80后”受到的体制约束明显减弱,艺术的自主性更强。

  现如今,“70后”和“80后”的艺术家们已经进入艺术创作的全盛期,但尚未得到深入的学术梳理。除少数成名较早的艺术家之外,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仍处在个人艺术探索的迷茫中,为生计发愁,面临生存方式和艺术方向的选择。

  近年来,青年艺术家群体的生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著名策展人刘思言比较看好“80后”的青年艺术家,她认为比起“60后”、“70后”,“80后”有着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在都市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们的状态和创作的内容,与上一代相比,必然是有变化的,他们的视角是崭新的,因此能够画出更新的状态。

  但是,“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的个性也会带来价值判断的麻烦。嘉德四季书画部经理贾云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及了这方面担忧:“50年代、60年代的艺术家,像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张晓刚等,他们实际上是整体的一种形式,他们是一个群体行为,群体行为会产生社会效应,它在社会学发生,这些群体行为会造成群体意识,即群体对社会的态度。而现代的艺术,70年代以后的艺术家,包括更年轻的艺术家,就丧失这种群体性意识,都是个案。突然你发现这个人一下子跳出来,那个人跳出来,大家共性的越来越少,个性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个性导致大家无从下手怎么判断。”

  青年艺术家是艺术发展的未来,但是他们同时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从投资学角度而言,青年艺术市场鱼目混珠,很难辨清哪个才是真正的好。目前,很多业内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正在处于上升期的“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但他们的潜力及未来仍需要投资者的专业眼光。

秦修平 2014 《溺》 纸本水墨 196×225cm

  看市场:价格也疯狂

  现如今的“青年艺术热潮”带来的往往是艺术品价格在短期内的非理性迅速增长。作为新生事物,“机遇”总与“问题”相随,青年艺术的高价一方面加速青年艺术家资源的市场进化速度,另一方面也让原本需要时间磨砺的青年艺术家变得急功近利,进而更增加了行业的投资风险。

  青年艺术家秦修平认为:“良性的市场像上台阶一样,而不是虚高的抛起来。这种虚高的抛起来又撤掉的东西首先可以说绝对不是正常的。”价格应该是阶梯式的上升。同样,贾云涛也认为现在很多青年艺术家的价格是没有道理的。在他看来这种要价方式没有真正地经过市场检验。一个青年艺术家应该是用5到10年完成第一次价格上升。因为5到10年,一个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会发生一次飞跃,能看到这个人还有没有潜力。价格应该是这样形成的,而不是漫天要价。漫天要价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抛弃的。针对这一问题,刘思言也认为一些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暴涨是非常不正常的,有些已经处于要崩盘的状态。对于青年艺术家作品价格的定位,刘思言给出了犀利的解答:要价取决于青年艺术家自身的追求,是短线的经济回报还是长线的艺术追求。对于真正追求艺术的人,他是要长线的。包括他在艺术创作时要有追求,要有变化。有钱了会害艺术家,没钱了也会把艺术家害了。

  就笔者观察,现今的各种大展、大奖与大价的确会让一些青年艺术家产生成功的幻觉,没有扎实的一级市场和广泛的收藏群体作为铺垫,迅速到来的百万高价,无论对艺术家和艺术生态来说,都会是巨大伤害。所以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作品的价格定位要合理,价格的提升最好交由市场的需求来决定。

艺术衍生品 张权雕塑(局部)

  难抉择:市场or学术

  学术与市场是所有艺术家不可绕过的问题,当然青年艺术家也不例外。青年艺术的火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当代青年艺术家忽视学术、过度注重市场的现象。

  对于学术与市场的关系,秦修平这样理解:“这个市场我们绝对不可能视而不见,你可以去鄙视市场,可以去迎合市场,你也可以跟市场若即若离,你也可以让市场来修正自己。”在采访时,他以梵高和毕加索为例,梵高不是主动地背离市场,他是被市场抛弃,不过虽然被市场抛弃,不妨碍梵高后来成为一代宗师;毕加索向来热衷于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当下成功与市场发生关系的一个案例。不管怎样,他们最后都成为永载史册的大师。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这恰恰就像每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对待市场,要学会“若即若离”——不完全介入、也绝对不排斥。

采访正观美术馆孙志中先生

  而正观美术馆的馆长孙志中认为市场与学术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的,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信息化的社会,每一场活动信息的传播都是充分和广泛的,所以说学术性活动不可能对市场没有影响,市场机制真正合理的就应该由学术到市场,而不是由市场到学术。

  虽然在对待学术和市场的关系上,秦修平和孙志中的看法有些不同,但在对待学术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学术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很多很好的青年艺术家已经站在创作舞台的中央,市场的诱惑只是外在,真正危险的显然是需要一生追求的艺术理想。过度注重市场而忽视学术是弊大于利的,没有学术理念作为支撑,创造力终将在舞台走秀的风光中悄然黯淡,最终因丢失了学术而无以为继。

  玩概念:图式化艺术

  “图式”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指视觉图像与心理影像的对应关系。而在艺术领域,图式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而言,任何时代的绘画其实都具有它的图式特征和图式所指代的特殊意义;但是当代艺术具有“图式化”的倾向,这种“图式艺术”更多的指向对样式的简单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翻新,而非为精神世界提供指引。图式使艺术创造得以转化为商品生产。艺术商品化了,消费成了一切艺术活动的基础。艺术产品的生产受制于消费社会规律的操控和影响,增强了其“图式化”的特征与功能。这种“消费主义”模式的日渐扩张,改变了人类有史以来对精神、艺术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理解和界定,淡化了我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传统意义上的界限,也淡化了娱乐活动与艺术欣赏的界限。

  由于对文化及传统的积淀不足,青年艺术家普遍具有追求图式化艺术的倾向,用一种虚构的方式表达精神世界。他们善于用碎片化的叙事语言代替一种整体性的构架,切割、重组、并置成为他们通往意义表达的捷径。由此,具有“当代性”的图式越来越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模式,所以我们才看到无数相似的“意图”、相似的“构成”、相似的“意象”以及相似的“语境”,其独创性很快被商品市场的规律所异化。

  在贾云涛看来,现在很多画家已经完全进入到商业,这拨年轻画家追求更多的是图式艺术,但很少在深层次去理解为什么要追逐这个图式。图式艺术实际上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很容易过时。青年艺术家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中国的语境中理解东西,然后阐释解读,而仅仅停留于照搬形式,缺乏自身思辨。

  其实,真正的艺术应该独立于时尚消费主义之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艺术是精神性的,应该与世俗而平庸的潮流保持距离。当代的“图式”更应该面对现实,面对人们精神世界中的困惑,而不是为追求“概念”而“概念”。当下,青年艺术最重要的是重新建构深层次价值判断体系,至少应该消解为迎合市场而建构起来的技术框架。抛弃媚俗的图式化模式,回归本源,真切的体验与观照现实,揭示当代人们的内心诉求。

  重推广:各级市场的乱战

  现今,中国的青年艺术家的机会很多,每逢毕业季,各种青年艺术的展览、博览会、政府或者企业的各种扶持项目和奖项纷至沓来,画廊、民营美术馆等机构越来越多地关注青年艺术家,甚至拍卖行也开始做青年艺术家的专场。

采访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认为,美术馆有两个功能:一是不断呈现一些已经做出些成绩的优秀的艺术家,帮他们进行完整的学术梳理,呈现不同的创新;还有就是扶持青年艺术家,呈现人们所未知的、不了解的艺术家,呈现更新的艺术类型。这可以归为美术馆最为基础的教育功能。

  比起美术馆,在培育青年艺术家方面,画廊需要做的工作更多也更为复杂。上海格蕊莉画廊在推广青年艺术家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理念。在对青年艺术家代理之前,他们首先会通过“联展”的方式试水,根据市场反应有针对性地制作推广方案。他们与艺术家的合作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除了艺术家的原作之外,他们还会操作他们作品的版权,跟不同领域的创意人士做跨界合作,发行艺术衍生品等。格蕊莉的模式比较时尚灵活,但是对于那些运作模式相对传统的画廊来说,他们越来越受制于资源不足的影响。现如今,很多青年艺术家并不愿意与画廊保持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而画廊的综合实力不足是主要的原因。贾云涛也认为中国的画廊环节不够强大。现在很多艺术家的价格不合理,市场运作不自然,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画廊环节不够强大,画廊后台力量不足引起的。可能有的画廊是具备专业眼光的,但是它的后备资金、推出渠道不足,造成当代艺术家实际上有时候要亲力亲为。目前,对于画廊来说,如何找到稳定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进行资源补充、逐步培养,已经成为其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与此同时,一些市场机构也加入了对青年艺术家的发掘、培育及推广工作。这就使得原本可能属于画廊的优势资源逐渐向二级市场倾斜。现在一些拍卖行逐渐在介入此事,并且拍卖行还会通过组织专场拍卖为青年艺术提供成交记录,而这将成为今后青年艺术家作品交易价格的主要参考。利用这种方式,嘉德四季已经成功推出了几位青年艺术家,但是嘉德四季强调他们不会太多操纵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更多的是放之于自然市场,让市场真正去接纳艺术家。

  现今,“一二级市场”的观念逐渐被打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呈现出“融合”的发展趋势。青年艺术家的重要成长期往往就是毕业后的三到五年,这段时间如果能够有一定量的展览参与、画廊推广,甚至有二级市场的上拍成绩,经过这种多元的培育推广,他们就能够进入平稳的发展期。否则,今后也很难进入“市场体系”。

  寻机会:大舞台才有大梦想

  除了传统的艺术机构,一些由强大资金背景支持的青年艺术支持项目,对于急于走向市场的青年人有着很强的诱惑力。

  “大学生提名展”启动于2006年,是国内首个由民营非盈利美术馆创办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益艺术奖项,面向全球在校及毕业3年以内(含三年)的青年艺术家广泛征集作品。“大学生提名展”公益艺术项目自创办以来,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大学生提名展”公益艺术项目通过网络展示、网上投票、专业评委会各阶段评选、入围作品的实体及虚拟展览等多元的作品展示形式,使青年艺术家获得更多被社会关注的机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开幕式嘉宾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北京倍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牛丽华、“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2014年度“青年艺术100”评委王春辰、三届“青年艺术100”艺术家代表迟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青年艺术100”艺术总监赵力

  对于中国青年艺术的扶持,“青年艺术100”项目也是重要的推广项目,它主要以评选的方式,由专家评选出100位优秀的青年艺术家,进而以展览的方式,结合青年艺术家的资源,面向艺术品原作消费群体的一种新型推广模式,自2011年启动,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的道路。2014年的“青年艺术100”活动因规模大以及媒体参与程度高,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响。

  另外,各种各样的博览会、美展也在关注青年艺术。例如2014年首次举办的南京国际美术展,其中征集展环节主要是针对青年艺术家群体设置的。据报道,今年征集展共有4507名艺术家的20087件艺术作品入选,颠覆其他美展的征选规则,争得了美展征集数量之最。可见青年艺术家还是非常希望能通过一些大型的展览项目及奖项推广自己的艺术以便顺利走入市场的。

  结语

  青年艺术家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整个艺术市场关注的问题,但是青年艺术的未来以及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长期性的话题,青年艺术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阶段,他们唯有戒除焦躁心态,沉下心来做艺术,才是对自己和对整个艺术领域负责的做法。

来源:雅昌艺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