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9 00:00
作为一名曾经从文科班溜达出来的老同志,脱离高考很多年了,2014年好玩儿把所有的作文题目串烧了一个逗比的故事,今年正准备动手时,发现有人先下手为强了,于是乎自娱自乐翻开报纸,日报晚报头条近乎都是高考事宜。
很痛心地说,命题作文成了硬伤,想当年是怎样在脑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清晰阅读、明了分析、快速成文的?“扫描”了三遍丝瓜藤和肉豆须的问题,愣是没找到突破口,只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非要知道肉豆须是什么?就当甜瓜和西瓜之类的区别不行吗?
不得不佩服老师的这种绞尽脑汁、痛杀三军的出题噱头,顿时觉得自己脑子就是白菜,被题目这头强大的野猪攻击得面目全非。换换脑子,离开纠缠着理不清的蔓藤和须枝,回到网络上热络的肉豆须问题。
就考场而言,伟大的考生们只要从那几百字种精炼出一个符合高考思路的观点即可,真的没必要真切知道什么是肉豆须,考卷里,洋洋洒洒写几百字《论什么是肉豆须》,毫无疑问有跑偏的嫌疑,估计最终的得分会很稀里哗啦。对得起外面暴晒的摄影师家长们、对得起警车开道的警察叔叔们、对得起小心翼翼的其他无关人等吗?
抛开这个令人捉急的高考,还真想知道什么是肉豆须,虽然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但是亲近自然的机会在成年后越来越少了,一是没时间,二是自然在哪里啊?
真见过麦子和青草傻傻分不清楚的主儿,当时我就傲骄了,好歹咱是农民的孙女,也曾在玉米地里踩过虫子、水塘里捕过蝌蚪、草丛里抓过蚂蚱、烈日下黏过知了。突然发觉,好有童年啊,幸福指数莫名爆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估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孩童在口齿不清地时候就开始背诵这首千古名诗了。试问,有几个孩子真心知道什么是“禾”?亲眼见证过吗?亲手触摸过吗?
童年还是物资统筹规划的计划经济时代,结婚也是三大件儿,大梁自行车晃晃悠悠,车把上挂个黑色塑料包,就有一种富裕的自豪感。印象中,吃肉只有每个周四,母亲休班在家时的红烧鸡。第一次吃肯德基是在大学一年级的元旦,退后一步说,18岁之前,就不知道快餐是怎个味道。就那样一个期许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年代,自然却给了我们至今仍回味无穷的多味童年。
小时候家里住大院儿,一排小房身后是一块儿几十平米的“百草园”,里面杂草丛生,叫得上名的、喊不出名的;各种各样的小虫子,躲在石头下、墙缝里,等着给你个惊喜;远处一棵茂盛的梧桐树,到了夏天就会有扭动着曲线身材的毛毛虫令人胆战心惊;那株单薄的芙蓉树上,会突然垂下一根细丝,黑色的吊死鬼儿懒懒地挂在你面前或头顶。一群疯娃子放学后,集体出没在这里,每天都乐此不疲。散会后,路过隔壁爷爷的小花园,闻闻茉莉、看看石榴,偷偷拽两根花叶子,撒丫子刺溜跑回家。
人民体育场的大院里跑道旁,有一处神秘的宝藏,姥爷总会在周末骑着自大金鹿带我去寻宝。在那里,我知道了什么草不能动,叶边有小锯齿会“咬伤”你的腿;知道了什么叶子甜甜的,擦干净可以美美品一下;知道了三角脑袋的绿色蚂蚱叫丧门甲(同音),大油蚂蚱油炸起来味道好极了,蝈蝈的咬人大门牙要掰掉,螳螂的小弯刀挥舞起来还是很勇猛的。
那个时候,没有人问什么是肉豆须,但是会有十万个为什么的绿色童年。物资匮乏的幼齿时光,一只小蚂蚁、一片小叶子都可以让我们嗨半天,那时候,自然是无私的,广袤的。十几年后的另一个世纪,各色辅导班、特长班让孩子们忙碌不堪,这时候,自然还是无私的,但是却需要好好寻觅了。
最近在翻阅一些资料,发现了很多很想看的书《虫字旁》、《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看不见的森林》、《蚂蚁之美》……都是与自然有关,也许是内心向往平静,可能更想扯着六一的尾巴回归自然吧。就像这个肉豆须问题一样,知道肉豆须并不难,度娘穿着体面的制服妖娆地等着你来查呢。纸上谈兵缺乏真刀真枪的操练,没见到过真实的肉豆须,你知道得再多也只不过是死板的自然知识,有机会亲自“面圣”的时候,也许还会是不知道、不认识了。
《下乡养儿》里的一家每天重复着单调的事情,可在与无私的万物生灵接触、感受自然的那份博大的同时,一家三口也不断地成长和变化了,内心的焦虑、躁郁渐渐平复。这是个故事,而我们何尝不是故事中的主角呢?
除了《侏罗纪公园》和博物馆之外,恐龙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当下真实的生活中。这一消失的物种曾经像人类一样霸占了地球的多数角落,灭绝后,人们只能在远处遥遥观看、在影像里惊叹原来这就是自然啊。我们没有机会去体会那段自然缭绕的美妙或是残酷,但是我们却可以活在当下的自然里。
自然给了我们很多,先放下纠结的问题,放慢生活,放松一下身心,去感受、去体会:
用耳倾听,风吹过林间草叶时的淅淅沙沙;
用眼细看,新燕衔泥筑巢时的忙忙碌碌;
用心体会,大自然繁衍生命的点点滴滴。
因为,你我都在自然中,何必因为纠结那些缠绕的蔓藤,而忘记了想要看肉豆须的初衷。
文丨愚鱼
▍拾文化作者来稿
欢迎转载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来源:拾文化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