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悲鸿、廖静文、齐白石与一封带着粽香的来信

2015-06-19 00:00

徐悲鸿、廖静文、齐白石与一封带着粽香的来信 北京画院 北京画院

v_bjaa

为公众提供关于北京画院及北京画院美术馆的活动及展览信息、公共艺术讲座等内容。同时北京画院作为目前收藏有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将在此平台上为公众提供齐白石艺术与人生解读,齐白石作品赏析,齐白石公共教育活动等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信息内容。

文/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正当我和同事罗元欣策划如何在今年的端午节前夕,为朋友们送上一只最温暖而别致的微信香粽时,惊闻廖静文先生走了,骤然给这只粽子披上了一层白霜。但我还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这封传递着徐悲鸿、廖静文与齐白石浓情的拜节之信,因为在今天读来,它依旧散发着缕缕粽香与情思。




此信是上世纪50年代初端午节的前一天①(从阴历讲就是那年的今天),徐悲鸿附带着拜节的礼品差人送给齐白石的。从信封上就可以看出悲鸿先生对白石老人的尊敬,写着“面陈,齐老先生”。为何“面陈”?当然是礼物珍贵而且有徐悲鸿的细心叮嘱:


“白石先生:

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粽子一包,并向先生拜节。鲥鱼请嘱工人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敬祝节禧。”

落款是“廖静文、徐悲鸿,五月初四”。徐悲鸿将夫人的名字放在前面,除去对太太的一份尊敬之外又流露出与白石先生的一层亲近。


信中内容写得很清楚明了,因第二天要过节了,送上一条鱼和一包粽子给老先生拜节,表示一份心意。而这“鲥鱼”却不一般,不要说在上世纪50年代初,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时倍显珍贵,就是今天在北京吃到,也算是难得了。这鲥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鲜异常,故与河豚、刀鱼并称“长江三鲜”。鲥鱼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每年初夏由海入江,产卵后降河入海。其他时候则不出现,因此得名“鲥鱼”。而且因其鳞片含优质脂肪和胶质蛋白,营养丰富,做法也就更不一般了。正如悲鸿先生所叮嘱“不必去鳞,因鳞内有油,宜清蒸,味道鲜美”,不仅送来美味,还考虑到如何烹饪,徐先生可算周到之至。



1951年徐悲鸿与齐白石合影

释文:余与齐白石 徐悲鸿二君合影于北京西城跨车胡同十五号铁栅画室门前。

一九五一年冬月,森然。


说了如此多,其实只想通过细读这封鲜活的拜节之信,来说明徐悲鸿、廖静文夫妇与齐白石之间所蕴含的那份珍贵的情感。更何况端午节本身有对先贤的纪念之意,因此我们也想借这封信,表达小辈儿对前辈们的一份敬意与怀念。


吴洪亮

2015年6月19日于北京画院


注释:

①此信用的是徐悲鸿题写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信笺与信封,这也帮助我们估算到这封信的时间,大约应在1950年到1953年之间。因为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于1950年4月1日,而徐悲鸿先生是1953年9月26日去世的。


(编辑:罗元欣)





北京画院
【关注】:点击文章开头蓝色字体“北京画院”
【分享】: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来源:搜狗搜索-北京画院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