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观察】民间崛起?温州当代艺术现状初观

2015-08-27 20:46

  【按语】温州市区面积不大,几公里的路程却经常堵车,街上放眼望去满是豪车,“在温州,奔驰、奥迪是常配。”出租车司机见我如此馋涎,满是不屑。虽是座二线城市,但温州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改革开放后,此地经济迅猛发展并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民间力量的推动。这种自发、自觉的意识,往往会先于政府层面率先行动,由此形成了所谓的温州模式:以适应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家族为载体、以市场为取向,不仅活跃务实且力量惊人。

  在这里,“民间”是一个拥有泛多可能性与真实力量感的词语,意欲草根却生机勃勃,不仅在商界铸就斐然成果,就在当下,已悄然进入当代艺术这个看起来很美的领域。

  高起点后的接踵而至

  “我觉得温州当代艺术的萌芽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是成长阶段。”提及如今温州当代艺术的现状,昊美术馆温州馆馆长梁恒表示出了某种乐观,他安坐在与万和豪生大酒店毗邻的1300多平方米展示空间里,语调缓慢,表情温和但坚韧有力。“到目前为止官方还没有正式的美术馆,我们是温州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起步很高。这个定位来自我们老板郑好先生的家乡和艺术情结及集团的战略布局需要,并且在成立之前已有很好的铺垫,做了两届全国性的雕塑大展等活动。”

昊美术馆温州馆

  即将到来的九月,昊美术馆将在温州带来中国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林天苗的个展,这是她自2012年在美国亚洲协会博物馆后的最新个展,也是其20年创作经历的一次重要呈现,同时是昊美术馆温州馆开馆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大型个展。自2012年起,昊美术馆温州馆实际运营已两年半多,开馆以来,为温州本土带来如"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韩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及今年8月开幕的挪威摄影艺术家"失乐园中国巡回展"等重要国际项目,而说起开馆之作,梁恒依然有掩饰不住的自豪。那场囊括业界诸多大咖的“中国表现”艺术展在温州引起不小震动:罗中立、周春芽等14位重要当代艺术家参展;贾方舟、彭锋等知名艺评家参与学术研讨。规格不低的“中国表现”一下子就将温州这个即使在浙江艺术圈也不受重视的二线城市快速推至全国。

  温州市美协主席蔡瑞蓉对此馆评价甚高,“昊美术馆这几年看展的人非常多,展览质量也高。”而其后实施的各项青年艺术家展和策展人培养计划则让她更希望它能在带动本地年轻艺术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现在已经有一些本地年轻人开始当代艺术创作了,这是很好的现象。”

  在温州的三年,昊美术馆做了很多事,通过展览也辐射影响了很多人,现在温州很多年轻艺术家,特别是原来不做当代艺术开始做了,原来受浙江影响画意象油画的也玩起了当代,部分老人可能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但也在研究和琢磨。“其实我们是把整体资源移到温州,而不是只考虑一个‘温州地域’概念,不管在上海、北京还是温州,都代表昊美术馆的整体形象或风格,国内外的资源也是共享的。”梁恒强调,昊美术馆运营有整体的即定方向,“我们只是会选择适合自身展览项目,当然项目本身应具有价值和意义包括学术方面等,也会考虑当代艺术在本土的传播及如何接好地气等问题。”

  梁恒不是温州人,在他眼里,打了几年交道的温州人“性格豪爽,敢做敢为,大部分人有生意头脑,这种性格无论做任何行业都很快上手,事实上这种作风放在艺术圈中也是种优势。”

  优势在哪里?“不会等,也不会怕,先做了再说。”一位正在昊美术馆里看展的本地人直言不讳地说:“比如我自己,虽然刚开始看不懂(当代艺术),但是我愿意先看。”

昊美术馆温州馆内景

  头脑灵活的温州人对昊美术馆带来的艺术冲击敏锐感知并很快付诸行动。“现在,温州的民间力量投入到当代艺术的热潮中,已不仅是暗流涌动,而是越来越明显。”2015年6月开馆的年代美术馆坐落于温州鹿港区白鹿洲公园内,场馆自身面积不大,但环境优美。这家民营美术馆在短短二个月时间内已成功举办了两场颇具规模与话题性的当代艺术展,其馆长罗静方是温州人,家族做服装生意,生意场上打拼多年,凭借对市场和大环境的敏感,他认为现在是一个机会,“因为温州产业该做的也做的差不多了,现在的短板在文化和艺术,这个节点上需要介入,全球化背景下缺的是理念。我本身就喜欢艺术,也曾经跟易英老师学习西方美术史,平时也会写一些艺评文章,所以慢慢自己会形成对艺术的判断。”

  成立于2015年8月的温州当代美术馆则选择了另一种更具国际范和学院背景的道路。开馆展是《OPEN BOOKS—艺术家与他们的中国册页》国际巡回展,立意全球的意图顺理成章得以彰显。“很多人问:做美术馆这非盈利机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会回答的不是很确切。我们几位共同创办温州当代美术馆的目的应该是非常明确---是我们几位在小学时共有的坏习至今还是没改好的第一个原因。二是在中学时语文老师的作文题目常有“我们的理想”写了又写留下心理“阴影”,理想成为艺术家的“病”那时候就开始生成并至今还无法“治愈”。三是我们几位没有别的喜欢,不喜欢认真读书,不喜欢体育锻炼,更没有做生意经商头脑,现今均己人到半百,只有“美术”让我们有欢乐,开心,我们始终在艺术的列队里排队,虽排在至后些,但始终沒有排错列队。……所以,做美术馆的目的很明确——是我们的喜欢,是喜欢做的事。”温州当代美术馆馆长周文联说。

  它同样是民营,展示空间也不大,来自世界范围的优秀艺术家作品琳琅满目,观众也是蜂拥而至,甚至有观众表示“这是一座基于情怀建立的美术馆”。它有三个核心人物:馆长周文联和核心策展人陈子劲、艺术总监黄晔。三人都是温州人,都学艺术出生,都有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经历,虽不同年级,但从小相识,关系亲密。这个三角组合不仅各有所长且同有情怀,多方资源的合力和长久以来想在家乡拥有一个稳定艺术立足点的心愿便促成了这个场馆的成立。

  不过,在陈子劲心里,这个馆不应该仅仅被当作“艺术爱好者的集聚地”:“温州当代艺术馆秉持‘大温州’并要跨越地理概念,更关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的发展。”于是开幕式后的第二天,陈子劲就和参展艺术家们去了温州一个名为泰顺的村庄进行考察:“如何让艺术进入社区文化?今后的展览会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结合地方资源来推动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会更多利用中国美术学院的力量去介入美丽乡村或社区文化建设。”

  目前,这三个地方性民营美术馆独自运行,暂未合作,都在不约而同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虽然每个人的诉求点不尽相同,但不影响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在温州这个文化版图上像砖头一样拼起来,拼的越丰富,越是种促进。罗静方觉得温州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是一件好事情,“我很乐见这样的局面,因为只有艺术氛围提升,才能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影响当地文化品位或当地人对文化艺术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提升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有力量。”

  梁恒同样不排斥合作:“肯定有一些活动或项目,一个馆承担不了会合作,比如去年我们和迪士尼中国代理合作的‘他们和它们’等艺术展,都是很好的案例。甚至我们的策展人也可以去别的美术馆策展,也会邀请其他策展人来合作项目。同行之间一点忌讳没有地合作是不可能的,要以包容态度做事,但当有这种可能性时,大家都会乐见其成。”

  官方的滞后与借力

  温州当代美术馆开馆的饭局上,陈子劲向当地一位政府人士表示“希望以后多支持我们”,他的父亲、温州本地八十多岁的艺术家陈天龙立即接话:“你讲的不对,他应该支持我们,这些事本该是政府做的。”

  在温州坚守近三年的梁恒在处理这种关系上更显成熟:“第一要尊重政府(和同行艺术机构),但不可能依赖谁,还是要踏实做自己的事,做得好大家都会关注你与你合作。当然有机会的时候也要争取支持,很多想法和项目没有经费也做不成。”在他的斡旋之下,昊美术馆温州馆不仅稳稳扎根,赢得政府层面及同行机构的普遍认可,同时在各界也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为昊美术馆在温州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近些年的发展历程中,温州政府在地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主要倾斜于工艺美术、戏剧等方面,在当代艺术领域则表现消极,既无规模较大的美术馆出现,也无专门性学术研究机构设立,更缺少创作合适的培育土壤,多方面的缺席自有体制上大现象的共有原因,但其自身长期以来对当代艺术的忽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梁恒认为这并非个案,而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当代艺术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活跃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不仅仅是温州,滞后的城市太多。比如同级别的宁波,当代艺术也不活跃,但它有官方美术馆(宁波美术馆),温州政府这方面滞后一些,直到去年有大的政策后才开始有文化产业定向扶持资金。”

年代美术馆

  温州也有展览活动或展示空间,只是绝大部分依然立足传统,当代艺术缺乏现场教育,人们真正接触艺术家和作品的机会很少。加上是个二线城市,受众面很小,艺术氛围不够,很多温州籍艺术家都选择离开。谈到这些困境,罗静方有些遗憾:“当然政府也鼓励艺术发展,但实际上没有规范的政策出台,是滞后的,民间的力量代表了民间的声音和民众的需求,温州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民营经济很发达,经济总体上是良性发展,但艺术的贡献力不够。”

  作为温州市美协主席,蔡瑞蓉对这三个美术馆在温州的出现持积极态度:“它们对温州当代艺术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人觉得原来艺术可以这样弄,特别年轻艺术家这一块,毕竟我们还是比较擅长传统的东西,但它们相继开出来后,请的都是国内或亚洲知名的当代艺术家,让温州美术界、市民分享艺术,提高眼界,非常难得。”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的背景下,温州官方层面开始逐渐认识到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对社会,尤其是经济可能会带来的促进作用,“很多人都说中国房地产、股市都塌了,现在寄托于艺术,政策也在引导老百姓关注文化,往这方面消费,有人就感觉这是潮流,而温州人性格相对更加容易接受,因此民间的氛围已经显形。”梁恒认为这种现象对官方具有吸引力,也是政策下的大方向,从去年开始政府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园区,在有些园区里建立美术馆,并可以申请扶持资金,试图借力艺术为社会事务的发展增添新动力。

  2009年-2014年,温州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的3.1%提升至2014年的4.7%,预计2015年文创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温州市已有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1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10个。

  然而,“这些文化产业园里的美术馆是因为有补贴而开,从去年开始一下子开了好几家,但它们一般只是弄个空间搞个展览,是功能的需要或以营利为目的,实际上也很迷茫,欠缺方向和操作能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梁恒认为事实上美术馆应是一项艺术慈善事业,“作为非盈利公益性机构,社会公共属性是放在第一位的,既使有回报预期也很长或是无形的,没有这种胸襟怎么开美术馆?但做的好也不是不可以‘盈利’,在哪儿‘盈利’?在于藏品和影响力,通过美术馆这个平台可以系统地收藏艺术家作品,同时为企业形象助力。”

年代美术馆内景

  温州历史悠久且传统文化深厚,这块“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地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中部是平原,形状如“瓯”,在自然山水的滋养下,中国画、水彩、版画和瓯塑、细纹刻纸等工艺昌盛,但在当代艺术领域一直缺席。黄晔多年待在国外,反向回望家乡有种抽离的自信:“温州是个有自信的群体,除了经济方面,应该还有文化自信。翻开温州历史,南宋时期永嘉文化目前在整个东亚地区还是影响深远。”陈天龙几十年前离开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回到温州,“温州主要以商业为主,是城市又像农村,市井文化十分明显,但经济的活跃不等于思想的活跃,也不等于艺术的展开。这块土地上,当代艺术的发展很难。”

  如何务实灵活又可持续?

  温州有个特色小吃叫“猪肠粉”,由米粉和猪大肠制成, 那股猪肠的味道很多外地人接受不了,但温州人很喜欢在宵夜时来一碗,加醋加辣加酱不亦乐乎。这生猛鲜活的口感像极了温州人的性格,任性直接但地气十足。因此,目前温州的美术馆在务实性方面更明显,尽管不乏文化情怀,但它们没有所谓意识形态的包袱,可以灵活地跟商业做跨界和结合,它们不再悬之高阁,而是实实在在地思考如何给温州人民提供合适的精神产品,如何能对温州的经济产生引导作用,从而在经济和精神层面带来双赢甚至多赢。

  没有经济基础,不要奢谈文化和艺术,反过来,文化也会促进经济。第一代温州人靠勤劳在全国发展自己的事业,靠文化做产业的很少,第二代靠对市场的灵敏度和低成本加工,所以温州重工业相对少,后来形成了品牌,靠渠道取得了市场,如美特斯邦威。到现在,对市场敏感的人已经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后续竞争力。

  罗静方有个观点是“当代艺术是时尚产业的发动机”,温州想要做一个时尚之城,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艺术与实体经济会产生一种互动,“我希望整体的温州,特别是经济界,更多关注文化艺术背后蕴藏的后续推力。”他对民间力量信心满满:“我相信未来(温州)会有更多的人(非政府主导)关注当代艺术这个板块,为什么? 这就是温州特色,需要干就抡起袖子先干起来。”而温州当代美术馆虽刚成立,但在成立之前,在杭州、在上海、在北京我们已经在做有关似同美术馆的事情,为温州当代美术馆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

温州当代美术馆开馆展《OPEN BOOKS—艺术家与他们的中国册页》

  2010年,温州曾经出现过当代艺术的小高潮,某机构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活动,阵仗不小,但没能坚持下来,罗静方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心理的结果:“当时更多的人把艺术只当作投资理财的品种之一,更多地看到商业价值或增值投资的价值,忽略了它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这是最大的问题或误区。”

  梁恒认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滞后以及一些机构或艺术家的急功近利,阻碍了温州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客观说,温州的当代艺术氛围相对还是较弱,尽管目前有这么多人在做,但大多数人还是凭着一种新鲜感介入,能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相信大多数人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或资源,也没有完整的运行系统,甚至艺术圈都不了解,怎么持久?做当代艺术(或美术馆)需要有大环境及专业的人才、实力和资源才有可能性。”陈子劲的看法则既悲观又充满期待:“温州的当代艺术现在完全处于一种朦胧期。昊美术馆投石问路,可能点起了一些涟漪,但更希望今后各方合力吹起波浪可以一起荡漾。”

  这种状态下,如何避免昙花一现成了首要问题。梁恒表示了自己的担忧:“有的人觉得做美术馆很风光,但也不知道水有多深,可能一两年后没什么回报就关门或转开画廊。”他曾对中西方美术馆的生存现状做过研究,“西方很多民营美术馆有持续性的赞助、捐赠和扶持,大众认知和国人也不同,如建一所大学一样,要几代人的投入预期。”

  即使有酒店业的强力支撑,做为昊美术馆掌门人,郑好也不避讳美术馆与商业体的有机接合,他认为昊美术馆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将商业与艺术接轨,“可以用酒店这种很好的资源去支持美术馆做各类型研讨发布会、秀场表演和其它艺术项目等,同样美术馆也为酒店提供很多资源及盈利点,这种互动对两者都是双盈”。兄弟洒店的支撑(接待方面)是其他美术馆是难以企及的,也是昊美术馆的优势之一。

  梁恒表示昊美术馆“是一个形象,一个平台。”但这个形象实际维护起来其实不便宜:“我们一年基本五个展览,投入肯定要几百万,遇到大展还不止。”而刚对于今年8月才成立的温州当代美术馆,陈子劲表示:“一年四个左右展现核心理念的展览以及其他辅助展览,加上租金等基本费用,成本可能在几百万左右。”

温州当代美术馆内景

  “温州没有非常专业的学术团体,也不具备大城市的研究氛围,我们更多是借助北京、上海等几大美院的学术成果来为我们提供滋养和支持。专业人才的欠缺也很严重,比如好的策展人、设计人员等。” 罗静方不讳言不足,也清楚优势所在,“但是船小好调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束缚。相对自由、轻松。”年代美术馆同样有企业方面的资金支持:“我们一年可能会做六个左右的展览,在质而非量上取胜,运营成本大概几百万,但在预算之内,压力不算太大。”他笑着说,表情轻松。周文联表示,温州当代美术馆经温州市政府管理部门审核批准于2015年8月19日开馆首展,并将持续性推动艺术公益,不定期的举行当代艺术的展览、交流、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普及艺术教育与培训为愿景。构建温州当代都市文化艺术与多元领域发展,让更多人在自由中在平等里分享艺术。“希望我们的非盈利美术馆、艺术馆等机构都能在政府的支持下扶持中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结语】“谁发现是没用的,你得出手,谁先看见了,谁先出手东西就归谁,这是规矩,这是温州人的规矩。”这是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的一段台词,直观说明了温州人的性格,当这种特性进入当代艺术领域时,便呈现了民间性明显的现象。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发展并走出温州,也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的对象。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邹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