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22 10:18
展览海报
2016年8月26日,由王璜生担任艺术总监、王春辰担任策展人的中国艺术家群展“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将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揭幕。
此次群展的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卉、高珊、高思桦、耿雪、贺晓春、胡佳艺、鞠婷、李娜、李晓静、栗子、林苒、林欣、刘茜懿、刘韧、刘玉洁、罗苇、米玉明、裴丽、吴超、吴梦诗、吴思林、于霏霏、张亚宁、郑琦、周宏斌、周巧云、周钦珊(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展览前言中谈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展览,旨在探索女性角色在中国当代艺术实践演变中的独特意义。这次展览试图着眼于中国的当代女性艺术家如何打破‘女性的艺术’和传统女性定义的固有联想,摒弃门类的限制,例如‘女性的艺术’和‘女权艺术’,从而把自己看作是不受限于性别的艺术家,并形成了专属自我的独特语言和视觉。本次展览以身份转向、身体场域和 传统颠覆三个单元,结合27位青年女性艺术家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表演等多种形式上的探索,体现了中国特殊的社会发展如何形塑和影响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对于自身的认知,又如何敏感地捕捉当下社会和现实中的现象,从而完成具有独特视角的艺术创作。”
裴丽削骨手术后的半身像制作过程,制作作品《艺术应该漂亮,艺术家应该漂亮》的照片记录。
“性别问题一直是与社会及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从男性及社会主导的问题,到女性主义、女权运动的凌厉姿态,到性别的‘内燃’,性别的自觉、自为和消解等等,性别往往成为人类内部自我抗争的对象。从艺术与文化的角度讲,女艺术(家)、女性艺术、女性主义艺术等的概念,微妙地反映着女性与艺术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女性”之于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更是带入了开阔而深邃的探讨空间,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远非用西方的‘女性’概念所能涵盖,尤其是在当下的艺术表现中,新一代的女性,其艺术的表达方式、语言方式、情感和思想的方式、触觉与体验的方式等,呈现着对当代性别问题的追问、疑问、质问和别问等等的态度。”
《宽道》,吴梦诗,木材、金属、电子元件、发光二极管和丙烯酸,783/4 x 51 1/8 x 11 3/4 in. (200 x 130 x 30 cm),2016年
《奏响“第三性”的前一刻》,米玉明,行为表演、装置,160x 240 x 40cm,2016年
《致我已经逝去的卵子》,刘韧,透明树脂、经血,26 x 7 7/8 x 3 in. (66 x 20 x 7.5 cm),2015年
此外,这场展览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女性艺术领域中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曾在2010年举办过以视觉文化史研究视角为主线的专题展“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而我们现在也正在与英国泰特美术馆联盟(TatePlus)筹措于2018年的女性艺术展览项目。“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展览,它延续了我们已作出的诸多学术探索,也预见性地体现了我们未来在女性艺术上的研究规划。此次展览还包括一系列的公共项目,由参展艺术家和特邀学者共同参与的论坛、讲座及对话活动。我们相信,这次展览活动势必会在美国引发对于中国女性艺术的关注、认知、思考和相关的讨论。
《能量——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截图,吴超,影像,4’30’’,2015年
《珍珠》,陈卉,布面油画,29 1/2 x 22 1/2 in. (75 x 57 cm),2011年
《囚》,林苒,由舞者Vivi He表演 ,2015年
谈及此次展览的策展理念,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策展人王春辰表示:“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也在发生悄然的变化。以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为例,在现代中国也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化。时至今日,女性地位和女性价值一直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这种身份感的变化也常常能反映在文化表达,特别是当代艺术领域中。这个展览呈现了女性主题的艺术作品在表现上的变化和扩展,特别是曾被归为社会较低地位的女性艺术家和她们的作品。”
《我想要,但我不应该》,于霏霏,装置:棉纸、石膏模型、墨水、石墨,尺寸可变,2015年
《不确定的限制》系列,张亚宁,金属、玻璃,每件19 5/8 x 13 3/4 in. (50 x35 cm),2016年
鉴于此,“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关注于这一群极具才华的中国新兴女性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同样,展览中的艺术家讨论了广泛的主题和问题,包括上述所说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文化和性别认同、人际关系、社会动力,以及更为广阔的人文主题。她们深入、尖锐的探索将会激发讨论,并引起对她们多样经历的关注。展览的标题也意图传达这种对于社会变化的急迫感觉。所谓“燃烧”,意指对性别差异与对立的消除(“烧掉”),而“内(Within)”则昭示着这一代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的特点,趋于内,表现为内敛,不失为是一种对女性意识的另外态度。“内燃”肯定和确证的是女性对社会的贡献,呼吁对于此事实更广泛的公众认知。
《林世界》,吴思林,影像,10’00’’, 2015
《爆炸》,郑琦,布面油画,78 3/4 x 78 3/4 in. (200 x 200 cm),2010年
以“内燃”来指向今天的中国女性(或者范围更大)及其艺术,是谓一种丰富而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中国今天的女性具有了新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并没有得到中国社会的普遍性认同和肯定。以艺术为例,诸多的中国女艺术家都不愿被称为或自称为女性艺术家,她们拒绝被分类。其中原因复杂,可能实质上这是一种社会的潜意识恐惧:性别歧视的另一种表示。这一问题来源于社会对女性艺术的误读,以及部分女性艺术家对其的拒绝,因为担心被孤立在由男性占支配地位的主流艺术之外。然而,“内燃”将会引燃这种状态的重新调配——给予这些因为性别而边缘化的女性艺术家们力量和声音。
《静物1》,周宏斌,数码打印,353/8 x 35 3/8 in. (90 x 90 cm),2015年
《无题201511》,鞠婷,木板丙烯,743/4 x 66 7/8 in. (190 x 170 cm),2015
展览中的艺术家作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和思考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展示了她们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中深思熟虑的审美观察。需重点指出的是,这次女性艺术展览不是为了宣示差异的标签;相反,其尝试去改变对于中国女性艺术家的误解和轻视。从后女性主义角度来说,宣称女性主义和拒绝女性主义都是以女性主义为前提和存在方式的,它看似为矛盾对立的态度,其实质恰恰揭示了女性主义的必要和它存在于社会的境遇。这正是后女性主义所要回应的,也是社会对话与交流的方式。
《山》,刘玉洁,布面油画,55 7/8 x 149 5/8 in. (142 x 380 cm),2016
本次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举行中国青年女性艺术家展,为展开此类国际对话提供了一次良好契机。总而言之,展览中的作品反映了她们对中国的问题性的密切关注:其历史、传统和当下的发展。此外,艺术家们也都真实且坦率,作品中没有刻意的隐瞒,并希望能引发在跨代和跨文化对话中的有效讨论。这些艺术家具备强烈的个体意识,并都在行使自我权利来自由扩展她们的艺术眼界。以此,她们也自觉地地探索了其更为广阔的视野,展示她们对于大千世界的独特且细微的阐释。
《九尾狐》,李娜,纸本综合材料,45 1/4 x 15 3/4 in. (115 x 40 cm),2015年
《沉浮》,栗子,布面综合材料,59 x 47 1/4 in. (150 x 120 cm),2015年
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2月12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