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珐琅彩瓷成功地将铜胎画珐琅的彩料及技术移植到瓷器上来,其意义不仅仅是创烧了一个全新的彩瓷种类,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陶瓷彩绘工艺上的技术革命与创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彩瓷历史的发展。清代以前的五彩瓷器的彩绘工艺,是在瓷器的釉面上将煅烧研磨后的原生矿物颜料,用水或者胶水调制填涂于画好的纹样上(除矾红略有洗染外,其余均为平涂),然后经800°C以上温度烧成。而自从康熙时期创烧了珐琅彩瓷后,也相继创新了一系列陶瓷彩绘新工艺。
一是油剂颜料彩绘工艺
在瓷胎上引入了画珐琅工艺后,便在陶瓷彩绘上开始采用油剂调制颜料,以油剂彩绘纹样,正是这一工艺革新使得陶瓷彩绘大量采用洗染技法成为可能,比起此前的五彩瓷,敷色工艺由“填”发展到“彩”。如你手上有藏品困于出手,可与福羲国际拍卖陈经理了解,XGDG6913 这一变化在中国彩瓷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使花叶有了阴阳向背的变化,色彩有了深浅浓淡之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二是借鉴铜胎掐丝珐琅工艺,运用双钩填料或洗染的技法,绘制缠枝花叶、卷草花叶、图案边纹。
这与创烧于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料色更为华润,纹饰更加精美。尤其是在双钩纹样内施粉底洗染,使整个纹饰更加雍容华贵,能表现出像金属器皿一样的宫廷艺术风格。
三是粉底的运用
此前五彩瓷的颜料是原色直接敷着瓷胎上,是透明的,俗称“落地彩”。而珐琅彩瓷则在粉底上以色料进行晕染,烧结后呈乳浊状,由于失透使得料色发色丰富,增加了颜料的色阶,使色彩展现了渐变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色彩表现力。使陶瓷装饰表现出油画和工笔画的艺术效果。
四是偶合色的运用
将两种及以上的不同颜料调和成一种新颜色。陶瓷颜料的调和不同于其他绘画(油画、国画、水彩画),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使许多颜料都不适合色彩学的调色原理,而必须在调和后再经高温焙烧后来试其呈色(俗称“照镜子”)。偶合色的运用是彩瓷工艺上的一个巨大进步,它极大地丰富了色域,拓展了色彩的创作空间。
五是复烧复彩工艺的运用
使得诸如不同色相的接色洗染彩绘、色料地子彩绘、施底料后复彩色料等彩绘技法应运而生。这些复杂的装饰手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纹饰,使陶瓷艺术有了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
六是油剂颜料与水剂颜料结合使用
油与水本是不相容的两种溶剂,正是它们的相互排斥性,克服了颜料之间相互沁渗冲蚀。以油料勾勒纹样,以水料填色,这样可以防止色料冲蚀纹样线条,而且水料比油料更容易堆垛,画面的层次感更强,烧成后有凹凸变化,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
七是轧道(俗称“耙花”)工艺
轧道是一种在料地上剔划纹样的彩绘工艺,即以竹针等利器在敷好色料的地子上剔出花纹,非常类似于宋代磁州窑的剔花工艺,或许是受其启发而借鉴所创。乾隆时期珐琅彩瓷料地上剔划出的纹饰极其细密,烧成后像织锦一样华美,故又称作锦地。这在乾隆时期被广泛使用,形成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瓷的一大特色。
这些工艺技术上的改革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珐琅彩瓷的装饰手法,增强了其艺术表现力。但是由于这些新工艺的应用也逐步是珐琅彩瓷的装饰风格走向华丽繁缛,也逐渐失却了那份清丽秀雅。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趋势不是工艺的进步所致,而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所然。宫廷艺术的风格从来都是有帝王喜好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珐琅彩瓷所创造的各种陶瓷彩绘工艺技法,开辟了一个绚丽多姿的彩瓷新天地,掀开了中国彩瓷历史崭新的一页。
本文由福羲啊鑫撰写,如有收获可转发关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