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蜂窝银锭

  银锭是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银) 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见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混杂的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的金融调度上和在与英镑比价的变化上,都符合外国资本的需要。1934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不再使用。
    银锭蜂窝是白银熔化过程中吸收的氧气在冷凝过程中逸出后留下的空间,古代银锭铸造中经常出现的特征,这种铸造缺陷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判断银锭真伪的重要标志。真品银锭浇铸时,由于银液在冷却过程中迅速释放出来的氧气被挤压在银液底部和锭模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的气泡,气泡撑出的空腔即是所谓的“蜂窝”。“蜂窝”一般呈圆球状空腔,内壁光洁。蜂窝内往往还会产“滴珠”。“滴珠”是古代银锭铸造过程中又一常见特征,是部分“蜂窝”在后期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态,与“蜂窝”伴生。根据科学实验,低成色假银锭和非银金属锭一般不会产生“滴珠”形态。
   古代银锭的铸造工艺有独特的内涵,是银锭真伪判断的重要依据。其中,蜂窝和丝纹是中国古代银锭通常具有的特征,从现代工业铸造银锭的角度看,这些都应算是铸造缺陷,是必须极力避免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蜂窝和丝纹被视为铸造银锭专有的特征,彰显了白银贵金属的特质;而银锭成色鉴定机构也常常把蜂窝和丝纹作为评定成色的重要依据。 此组银锭整体字迹工整,古雅别致,乃上品,投资价值极高,是收藏家不可多得的一件佳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