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天下收藏》“抡锤砸假”为何反被质疑?

 

 

   日前,首都博物馆从《天下收藏》被砸掉的300多件“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精品,同首博的馆藏珍品对比展览。著名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反复观看展览后向本报“博雅典藏周”报料,称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2012年8月19日《广州日报》)

“通过“去伪存真、抡锤砸假”的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赝品下台、重新交易”的售假发生,但那样一个因“鉴定过程、存在误差”所可能存在“所砸物品、不乏真品”疑问,同样也不容忽略。

看过《天下收藏》节目的朋友大多能感觉到,看似公平的鉴定过程,不过是建立在3名专家的权威之下的过场行为。但谁都清楚,鉴定文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容不得半点马虎,尽管在录制之前“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5位专家鉴定”,但这样也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鉴定结果都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通过让藏宝人提出异议,延缓执行等方式来防止“误砸”行为的发生。可遗憾的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节目从规则设定却是通过主持人突然“落锤砸假”收场。尽管在前此之前藏宝人都和节目签订了“生死文书”,但这样的签订,是否存在法律效应?又是否能够弥补鉴定失误所带来的损失,显然需要重新考量。

应当说,一个以“去伪存真”为口号的收藏类电视节目,之所以会被质疑,除了节目鉴定过程不透明之外,更也和当前文化娱乐类节目所面临的道德尺度时常也有很大的关系。记得在有一期的《德化瓷》的节目中,我其实很担心如果德化造像一旦被鉴定为赝品该怎样处理,谁都应该知道砸佛本身已经超乎了道德的范畴,不过索性最终三件宝物都很开门、免去了被砸的命运。不过在几场书画节目中,还是有一些赝品书画遭遇到判官笔涂鸦的命运。

事实上,对于收藏而言,无论是佛像还是书画本身并不存在真伪,更多的只是年代的问题。有些书画和造像作品尽管仿造,但也无疑是一件当代艺术品,谁也不会否认这些所谓的赝品几年后不可能成为文物。然而,如果一味地因遵循“去伪存真”而不惜毁坏佛像书画,这样的一个行为非但不能说是保护文化,反而可以认为是对艺术的破坏。

无论是多么铿锵有力的打假口号,也不应忽略游戏本身所遵循的道德原则。面对当前的“误砸”质疑,除了要等待权威机构的最终认定之外,也有必要对该类节目的是否超乎道德法律底线,重新做出审视。(来源:齐鲁网)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