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他你我的造像经历:一尊木雕文昌帝君造像的来历
我的朋友宁俊伟,几年前送给我一个文昌帝君造像。这是件高不盈尺的案头文玩,属于民国时期的一个小型木雕件。宁俊伟是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副教授,文化史博士后——就高等教育序列而言,他算是上到头了。他的博士论文课题,便是研究民间文昌崇拜。
作为十多年的莫逆之交,我和老宁都不属于收藏爱好者,之所以获赠此雅玩,实在是基于老宁的学术研究偏好。也正因为这样的契机,我开始对民间文昌崇拜有了些基础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昌帝君是民间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祗。文昌也称“文曲星”,古时人们认为他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换句话说,过去但凡涉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等类事宜,都归文昌帝君管理。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官方对文昌帝君的奉祀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太原城内,历史上便有多所文昌院或魁星阁。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也一直奉祀不衰。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则多有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文昌帝君阴骘文》,通篇有“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举善荐贤,饶人责己”一类的劝世良言,或“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谐和宗族,解释冤怨”的个人修为建议,以及“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传统文化理念。
这样的内容,对身处浮躁社会的人们来说,多少有些训诫和正面引导意义。这是老宁专注于民间文昌崇拜课题的初衷,也是当代士子文人的一个大同理念。正因为如此,案头的这尊文昌帝君造像已脱出一般文玩雅赏的范畴,成为一个典型的文化象征物。(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作者:lliudw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