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写在李楠《自然的箫声》作品展之前
认识李楠,在2010年。他来画廊参观,他给我的印象是不善言谈,平和简单。之后的日子里他几乎参加了我们画廊所有的画展开幕式,我们成了朋友,他是每次画展开展必来捧场的不多的几个朋友之一。
看到李楠的作品,是在认识他的几个月后,他带着他的画作的照片来画廊。实在的讲,我当时并没有看懂,也许是因为看的是片子不是原作,或是当时正热衷于强烈、鲜明的所谓“当代艺术”。对李楠的作品没有作深入的了解,总之,就带过了。直到今年,画廊办的画展已有四五十个了。我又忽然想起了李楠的作品,也许是两年多来就没有忘记,于是我到了李楠的工作室(说是工作室,其实就是在他自住的两居室里)看了他作品的原作。这一次,令我对他的作品另眼看待,于是有了北京德滋画廊2012年8月的李楠《自然的箫声》作品展。
李楠的作品,似乎没有当代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在他的作品平和的画面里,却有着很神秘、很无穷的话语感和思辨,看是一幅幅类似天穹的平面图,水、天、光影.......,但我们感受到的是宇宙万象,物我自然。不禁会想到庄子在《庚桑楚》中讲的“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看得出作者在试图诠释着自然的法则,宇宙的本源,“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看得出作者面对当今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以及“现世报"等弊端的观点和处世态度。也能感觉到画家对世界自然规律的认知度,万物永远循着它的自身规律在前行。李楠作品《光系列》,神圣而耀眼,再向无穷散发,你在这样的”光“照下,感觉到的是幸福和安详:画家笔下的《林》,没有一棵树但确确实实让我们感觉到是林,茫茫的林的海洋。作品《浩》,让我们感到的是“号物之数之万,人处一焉”(庄子语),即事物的数量以“万”计算,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类。进而或许会正确认识世界和自我。
李楠的作品在诠释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同时,其艺术性上做了很好的探索,他的作品,避开了西方绘画的图式和手法,同时摈弃了学院风格,从画面自身做些探究,平和但不缺热烈;静谧但不缺动感;色彩艳丽但不过分;笔法细腻但不失力度。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自然地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是表面的“西画中画”或是“中画西画”,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很巧妙,也很得当。看李楠的画,细品后得其醇香,回味之处颇多。
认识李楠近三年了,才合作办这个展,从不了解到渐渐感悟,是对李楠作品的认识了解过程,也是一个对自我认知的过程。受益匪浅。世界“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白洪 2012.8.7于北京
作者:德滋画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