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线,在哪里拐弯

线,在哪里拐弯

 

 

一看到孟昌明先生的画,就想到那时在老家工作时,阜宁报社的张大勇,模样有点五大三粗,心事确如锦缎缠绵,那时候,阜宁报会发一些张大勇自己的诗,后来我的一部分诗作也发表在上面,年代似已久远,那些当时剪下来的报纸,在辗转中丢到不知哪里去了,依稀记得张大勇在他的诗里,怎样在苏北乡村的麦收季节出门,一不小心,就和幸福撞一个满怀。

 

确实,孟昌明画的是什么,并不是太重要的,在我的感觉而言,那些线,自然而然的拐弯处,有着他自己曼妙的情怀。我相信,水墨是用色彩写诗的,而诗的意境,常在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处,留给人们曼妙的感知。我一早想起苏北麦收时节的女人们,烈日下拥抱麦地,那针芒在背的苦,与馒头香的味道,那田野里野性的调笑,和她们不加装饰的晃着的奶子,汗湿的衣衫,太阳下晒得黑幽幽的脸庞。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那藏起了所有的技巧,看似随意的着笔处,写不尽的苏北味道的美。漫画一样的拙朴,藏不住骨子里的畅快,达观,笑声爽朗,大开大合,如同那地头林下,一壶粗茶,这盐碱地上的爱恨情仇,远远在身后,又如在眼前。

 

我们那里的农村中学,每年都有农忙假,那时,我们中学生都会一帮一帮的组成麦客,秧客的小组,轮流出现在地头忙碌的家人中,鲜红碧绿的青春,辉映着大人们的望眼。想起坐在我自行车后的小女生,学大人说粗话,这回味里有苏北本质的美感。

 

是的,在我自己的感知里,我知道,昌明先生的线条,会在那个地方拐弯,或许是在他去国多年后的回乡,在路边的一个卖朝牌饼的小店边,或许如我一样,在路边的猪头肉的小滩边,味道已然不同,却依旧执着于那样隐隐不肯退去的怀念。那份美,不在梅边,或者也不在柳边,在心底。

 

身在城市,不得不学得聪明,不得不学会计较一时的得失,可是,如果触摸艺术,就是找到最合适的地方,拐个弯,领略自己内心真正的风景。

 

此致孟昌明先生的新画册《记忆折叠》,遥致真诚祝福。

作者:laoxu1688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