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年五十岁了,我其实不想在这里感叹什么岁月沧桑,人生如梦。因为这样会显得十分简单,并不是一番回溯就表示我也成熟,也不是一番感叹就表示我也深刻。我父亲是今年九月永远离开了,弥留之际,他不停的喘气,眼睛一直看着我,似有话要说,我问了他很多,直到我问他,“您想回老家?”他终于点点头,然后吐出一口长气,阖然长逝。尊父命我扶灵回到故乡四川宜宾兴文县,我请教了健在的伯父、叔叔们,于是按照老家解放前的风俗为父亲举行了葬礼。
父亲离乡六十三年,这次回归用了这样的形式我想既是告慰父亲,也是对我与故乡的一种回归。在老家期间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传统”,比如“这丧事好传统,好多年不见了”。“你家的人好尊重传统”。“你家的这丧事太传统了”等等。其实说这些也不是要说我多孝道,多懂礼仪。只是想以这样的形式表达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告慰。听到了这许多关于“传统”的词句,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词典上说“传统”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我很佩服这些专家的解释,然而觉得这样刻板严肃的定义却少了一些温度。
画山水己经三十余年了,到如今一事无成,所余的只有废纸盈匣,秃笔成冢,画案零乱,书柜积灰。读得最多、听得最多的是“笔墨”,据说“笔墨”是中国画传统中最重要的一个。其实我无意在这儿解释传统,因为我只是在用我的方式去理解传统,去跟随传统、去践行传统。正如我小时候问父亲我为什么姓徐一样没有道理,因为这问题追下去没有真正的结果,可是我其实真真正正的是姓徐。
父亲是四川宜宾人,经常炒回锅肉给我们吃,所以我对回锅肉很有情结,成人后我也会炒,好像家里人也没觉得有多不同。去餐厅吃饭也常点,然而却总没有我和父亲炒的味道,到底是什么也讲不明白,家人也这样认为。其实,说起回锅肉这么普通的菜,从南到北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回锅肉,做法也多种多样,然而味道更是大异其趣,这一点许多人都有这感觉。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最正宗的一定是四川用料最简单、做法最简单的那一种回锅肉。用料只有五花肉、蒜苗、姜、花椒、干辣椒、豆瓣、盐、糖这几种。做法只有先煮再回锅炒这两步,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回锅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添加各种辅料和配菜而成,也就是只要具备了以上回锅肉的基础材料和做法,然后无论你怎么加辅料和配菜都是回锅肉。
然而也有例外,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乡下写生,在老乡家吃住。农村生活简单,做菜也简单,有一天我醒来就和老乡一起做菜,家里没五花肉,而我却想做回锅肉了,看了厨房里有一些豆腐皮,于是我用滚水煮开豆腐皮,再用油炒干豆腐皮起锅,然后再爆香姜蒜和干辣椒,下豆腐皮加入豆瓣炒香,再加入糖与盐,于是一盘“回锅肉”就成了。大家吃了都说确实有“回锅肉”的味道。后来听说和尚也有类似的做法。由此,我想回锅肉的根本并不一定在肉上,而在于回锅的做法和一些不能言说习惯。比如每种主辅料烹调的时间,也就是“火候”。每种主辅料的配比、先后顺序。甚而,锅铲在锅中的力道、方向、使用习惯等等。也许,这正是父亲留给我的“传统”。也许,这也是他传自父辈和乡邻习惯的“传统”。也许,这也是川南民间的千百年代代相传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不同时间人们的习惯和口味流传下来,随着各种群体人的流动和物产、口味和习惯变成了各种回锅肉,在进入每户人家时又形成了他自家的味道,而最根本的做法和主要东西却根本没有变。
中国画其实也这样,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在宣纸上用水墨来画就是中国画的“传统”,殊不知汉唐时的画今天能见的帛画和壁画也并非如此,晋唐时的纸张也并非宣纸,甚而墨也完全和今天不同。宋多见绢画、元始多见纸画,而并不全是今天的宣纸,而以麻纸、楮纸居多。今天常见的生宣,大概是晚清才开始流行。可见中国画的载体并非是一个固定的东西,近年媒体发展也常见到西方人画的水墨,或是中国人用国画韵味画的油画,形式繁多,不胜枚举。有人说从凡高的油画中可以看见中国画的东西,从黄宾虹的画中可见与凡高相通的地方。然而,仔细看文化趣味和审美取向却是两种东西,这种情况也许才是真正的“传统”在起作用。我不想讲什么"笔墨”传统,因为我只是个卑微的实践者,没有太多的理论。也不想学某些人整天高谈“传统文化”,历数古代大师的基因。甚或分析一笔一画中所蕴含的妙处,因为讲的人也是我鄙视的人。
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在影响着我们这些中国人呢?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许多拿着人云亦云,放诸四海的理论到处行走的大师太多,今天讲笔墨明天讲文化而人多鄙吝可憎不堪,见这情景我都是敬而远之,以免惹我不快。我这种整天舞文弄墨卑若尘土的人,既不能装,也不能拍,然而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心中的底线还是要守的。所以我认为有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性、身体力行的坚持、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那么所谓的传统就没有离开过我们。
徐泽林
一九七零年生人,家无书香,普通人一员。学历无可炫之处,习画三十余年,多以自学为主。艺术简历无耀眼之处,概以学而乐之、画而乐之为要。经年累月,略有所得而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