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徐悲鴻,《赤兔馬》,1943,設色紙本,81.5x156.5cm,晶美術館
悲鴻不只是一位藝術教育家,更是一位徹底的愛國畫家,《赤兔馬》作於1943年,時值中日戰爭,在救國圖存之際,悲鴻心急如焚,那時,也是悲鴻精力最旺盛的時期,放下油畫調色板,就拿起毛筆,不停地畫,同時也是藝術上最成熟的時期。綜觀悲鴻筆下之駿馬,不僅具備造型美,內在更飽含現實意義,積極入世,從許多畫上的題跋和詩句即可感受到他那滾熱的心。
悲鴻對中國筆墨技法的掌握,以及紮實的西方美術訓練,加之對馬的形體研究,筆下之馬總是胸有成竹,落筆有神。此畫的紅馬,形體結實精瘦,身上鬃毛張狂舞動,一隻前腳微微抬起,眼神溫馴卻精神抖擻地迎風獨立。整體線條流暢生動,精準勾勒出物體造型,巧妙的運用脖頸線條,凸顯體積感,對比臉上、胸部骨骼的高光點,馬身及後腳用墨較重,區別出前後肢體,捕捉了物體動作的光影變化。畫中款識:「秋風萬里頻回顧,認識當年舊戰場。」更為此畫增添了一絲滄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