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浅鉴沈周(传)《沧浪濯足图》轴

浅鉴沈周(传)《沧浪濯足图》轴

暨南大学古代书画研究班习作

作者:纨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世人都向往着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状态,“濯足洁身”象征着隐逸的生活,历来被赋予以超拔脱俗之寓意而多为文人雅士所偏好,多有入画。2017年在香港某拍卖公司春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中有一件描绘“濯足洁身”典故之作,来自吴门画派创始人、明四家之一的沈周,经缪曰藻、庞元济递藏,并被出版著录于多本典籍中,笔者现带领大家一睹其风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a49a7f2e44f096b22d96914966addb23/a49a7f2e44f096b22d96914966addb23.jpg

《沧浪濯足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03×31cm

款识:重重烟树琐回岗,漠漠溪流漱野塘。最爱空山无俗客,有时濯足在沧浪。沈周。

钤印:启南(朱)、石田(白)

藏印:虚斋审定(朱)、庚拜所藏(朱)、曰藻珍玩(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2ef5cc20bd3c8d75543335252308a08e/2ef5cc20bd3c8d75543335252308a08e.jpg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沈周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所绘山水具有三远之景,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吴门画派, 亦称 “吴派”。明初至天顺年间 (1368 1465), 苏州地区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 经济、文化虽未完全复苏, 但作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和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仍是诗人、 画家活动的中心。众所周知,元代文人画有四品,“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以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在画面构图设色以及诗书画印的组织上,追求“装饰性”美感,这些都是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并在变化了的时代条件下,加以更新和发展的结果。

沈周绘画出入于宋元各家,继承董北苑、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的水墨体系。沈周早期的画作多为小幅, 40 岁后 “始拓大幅”。他的山水呈粗、 细两种面貌。用笔缜密,画风细秀,世称“细沈”(40岁之前);用笔偏重,粗狂豪放者, 称为 “粗沈”(58岁自称“白石翁”)。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凝重深厚的画风与米氏笔法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线条苍秀,雄健而坚实,笔墨浓重滋润,画风成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a2cb8785f11a8d5ce397e1a68c971908/a2cb8785f11a8d5ce397e1a68c971908.jpg

(配图为《京江送别图卷》局部)

沈周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描绘的是沈周等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情景。画面以横卷形式展开,由右向左,依次是近景的丛树、板桥、坡岸,一片杨柳依依、桃花烂漫的江南春色。及至中部也是作品的中心,众人在岸边长揖作别,江面上一叶小舟,主人正乘舟远去。远景是逶迤连绵的群山。此幅山水典型具有三远之景,近景山石用粗阔的线条勾皴,分出山石结构,再用浓焦墨作苔点。水墨滋润,具有浓淡变化,极富层次感,深得吴镇用墨之妙。远山以粗笔披麻皴法出之,墨色浓重滋润,线条苍秀,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画风。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df53d9a3a66bd8b6446406e2ab8aa658/df53d9a3a66bd8b6446406e2ab8aa658.jpg

复观《沧浪濯足图》,上有庞元济的鉴藏印章“虚斋审定”,表明这件作品曾为庞氏收藏。庞元济是民国时期的巨富,有书画著录《虚斋名画录》、《虚斋名画续录》闻名于世,此画被收录其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fa729b97a26fe8015d5eb7ef74f58c04.jpg

《虚斋名画录》卷八•明沈石田,立轴类第十八幅,庞元济编,1909年,页1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8e912ca79ae5fa3163b98ce0ea456147.jpg

《历代著录画目》,美国福开森编,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版,民国二十二(1933)年,页158

从著录记录尺寸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疑点。该画“高三尺二寸二分、阔九寸七分”,(补充说明: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按照清代:1尺 = 35cm,此画原尺寸约为112.7×33.95,和拍品介绍中此幅尺寸103×31cm有较大出入。所以这幅画作显然不能直接判定为以上著录的作品,或是1933年之后在原作基础上有过裁剪?待进一步考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bb335168fc8a4766ad7fcff9463a75d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c36f4907c033ee5c927ed5243c51927f.jpg

回到画作本身,通过对比,此幅《沧浪濯足图》,构图风格简练,一河两岸,淡墨远山,但平白直观,构图不满足时代特点下“三远”之景。用笔不够沉稳,线条惨淡不够坚实,笔墨较干而非浓重滋润,画风较为稚拙。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d917189d3ba02f615a8db6df5807cbdd.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1666ed29e5311b37e8b2beacb9449b5a/1666ed29e5311b37e8b2beacb9449b5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6/4bfe1fd1893b82bb582cf6e232f6f8be/4bfe1fd1893b82bb582cf6e232f6f8be.jpg

《沧浪濯足图》构图风格简练,一河两岸,淡墨远山,但平白直观,三远之景体现并不明显。另,用笔尖利不够沉稳,线条惨淡不够坚实,笔墨浓浊入俗而非浓重滋润。再从细节上比较:山石轮廓线用墨过浓,植被呈墨团之态,皴染技法较差,山石并未体现作者善用粗笔披麻皴的特点,且远山画法较为低劣,水纹亦有画蛇添足之嫌。综合以上几点,均与沈周传世作品差异较大,加之前面论述得到的尺寸出入问题,故笔者认为此件作品存伪。

参考书目:

朱绍良《中国明清画史》

《中国绘画全集》

 

 

纨希

辛丑年五月初六 丑时于苏州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