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开始接触艺术,我们对待艺术的反应大多是非理性的,总是不可避免的以喜欢或不喜欢这种极其个人化的标准来看待艺术作品,这更多地是运用直觉(心)来欣赏,主要是受到自我、主观偏好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初级的感受和认知,倘若做研究还是应要客观,也就是说,对艺术作品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让喜欢或厌恶这样的主观因素参与到对它的研究和评判中。
拍摄于《相遇——纬民个展》
展期:2021.6.5—9.5
地点: 北京朝阳区望京SOHO T1 C座2层 1223
当代艺术评论家兰斯·埃斯普伦德说:“艺术是通过你的体验,借由你与它的关联,跟你展开对话,在你内心解锁打开此前未知和无法触及的东西。” 鉴赏艺术,可以是一对一的沟通,也可以是一对多的交流。它在艺术家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一个可交流的通道,一是引导大家去接近艺术家的心境,去理解艺术作品的涵义;二是引发大家无限地接近自己。当我们无分别心地去接纳它时,也是对它全然地打开自己,即使不能产生精神的共鸣,至少也可以获得能量的部分转换。
无分别心地看待艺术,仅仅是一份态度,并非鉴别艺术的方法,只是鉴赏艺术的前提条件之一。鉴赏是由感性到达理性认知的过程,是心与灵、理与知的结合,我无法为你讲述某一艺术作品的奥义,也无法将我的经验莽撞地嫁接给任何人,所以,你必须自己来,磨练感知艺术的能力,独立自主地爱上艺术。艺术,无法听说,必须要亲自去观看、发现和体验。
拍摄于《拉斐尔与古典准则——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珍品大展》
展览地点:深圳市南山博物馆 一层一号展厅
我们如何对待一件艺术品,其中就暗藏着我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如果我们总是对厌恶的艺术作品视而不见,就好比我们故意躲开那些讨厌人,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虽然这样会让我们感到舒适和安全,但是未免也会遭遇认知结构单一的困境,我们势必要去接纳那些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这样更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或思想中的疏漏,以弥补我们缺乏的见识,扩充我们的知识容量。
所以,我们当对新的艺术(主观上不喜欢的艺术)敞开心门,以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去接近它们,相信它们会为我们带来全然不同的东西。用我们的理性推理能力去看待它、分析它,便会填补我们因主观喜好而导致缺乏的那部分“营养”,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得到全方位的构建和发展。
拍摄于《曹斐:时代舞台》展览
鉴赏艺术,是对看世界的一个延申。当我们去掉那些个人的化的、自我化的评判,不带个人色彩的以研究性的眼光去看待艺术作品和整个艺术史的时候,就变得更加理性和客观了。做艺术研究,不要“挑食”,要努力接纳,克服主观任性,只有站在客观真相上,才更有说服力。
文/ 刘子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