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倪瓒《林亭远岫图》鉴析

倪瓒《林亭远岫图》鉴析

暨南大学古代书画研究班习作

作者:冰清

 

一、作品介绍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86a7402e9c50ed90a1abc6b44da2dafe.png

倪瓒《林亭远岫图》轴

元倪瓒《林亭远岫图》,纸本,水墨,立轴,纵87.3厘米,横31.4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自跋:云林生画林亭远岫,癸卯岁夏五月初十日。鉴赏跋:高启、顾敬、吕敏、王行、张羽、徐贲、陈则、顾弘、俞允、王璲等人题诗。

此画为倪瓒三段式构图的典型之作,第一段绘坡地上有高树修竹,临江建亭;第二段江面宽阔,波涛不惊;第三段群山起伏,云雾笼罩。此幅画行笔施墨较简逸、清朗。

 

二、作者小传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0da97307d53c1b2926b3353d9f4107be/0da97307d53c1b2926b3353d9f4107be.png

倪瓒

倪瓒(1301-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诗书画三绝,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主张抒发主观感情,寥寥数笔,逸气横生。绢本少,大幅少,设色少。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洪武七年卒,时年七十四岁,存世作品有《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三、時代风格

元代绘画在经历了唐,五代,宋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发展。文人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取消了画院制度。绘画注重诗书画的结合,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出现了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四大家。在赵孟頫的基础上,把中国山水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明清的影响极大。

 

四、个人风格

倪瓒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倪瓒绘画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历三年(1330年)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

倪瓒48岁,开始信仰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

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568aea6f04604251891bd86a5005adc9.png

倪瓒《容膝斋图》

倪瓒的绘画特点极少设色,画中多不绘人物,其风格前所未有。而且以景物渺远宁静、笔法简单、墨色雅洁著称。早期接受董巨画风,中晚年作品构图简远,多用侧笔皴擦,折带皴,《容膝斋图》形成独特的面貌。

 

五、作品分析

1.构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c21aabbd98528723450ea5fc0c4f6a77.png

《林亭远岫图》远景、中景、近景

 

《林亭远岫图》轴凸显了倪瓒一贯的绘画风格,采用了“三段式”构图水墨山水画的典型之作,行笔施墨较简逸,绘坡地上有高树修竹,临江建草亭,远山起伏,隔江相望。“一水两岸”的“三段式”是指在近处画石坡和土岸,林亭松木,松树与亭子之间的比例极为夸张,倪瓒放大了松树在画幅中的比例,并将其作为一条线索将视线牵引到远景处平缓的山峦。远处的山与近处的树之间有很大面积的空白是水面,广阔的水面上基本上一个物体也没有,通常看不见人。

   “三段式”的构图方法到倪瓒达到了一个顶峰,将之运用得出神入化, “三段式”的构图方法也成就了倪瓒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26504b131af9e49e4c028d99f211ff1b.png

笔者拿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标准件《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进行构图对比分析发现:此三幅图内容不尽相同,而构图均为倪瓒贯用绘画风格,以渐近式绘一河二岸,远处山峦连绵,河中滩涂凸起,近处树木耸立,凉亭立于一侧。与《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的近景对比,《林亭远岫图》近景坡石不够完整,下方可能裁切过。

 

2.皴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5431cf5ca10b42d37adc8e8065a774a8.png

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标准件《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进行皴法对比分析发现:《林亭远岫图》画面的用笔也十分简略,其中的点染皴擦,多率性而为。以枯笔为主,干浓结合。折带皴,横笔点苔,偶用几条披麻皴增加表现力。《容膝斋图》山石以干笔横皴,再用焦墨点苔。

《江亭山色图》山石以披麻皴中兼以横纹折带画成,勾皴交替进行,干笔中兼有湿笔,苍中带润。三幅图技法上极为相似,多侧锋干笔,形成为“云林折带皴”。用以表现山石的棱角与体积,故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倪瓒的山石轮廓和皴法的画法接近。

 

3.树法、叶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d3c845abc9383f9a876989841c47a763.png

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标准件《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进行树法、叶法对比分析发现:远山上基本无树,近树均取疏松之态。风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无论是三棵树、五棵树,都有姿态,高低疏密,错落有致。树叶用夹叶法,偶有大墨点。还有一个关键点:树的高度都不会压着远处的山。从几幅画面本身来看,均有倪瓒的画风,不注重对具体事务真实性的描绘。

 

4.建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9de06eabe516a58c7379df4ad66ebbcf/9de06eabe516a58c7379df4ad66ebbcf.png

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标准件《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进行亭子对比分析发现:亭子里都沒有人,倪瓒的空亭是倪瓒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四柱小亭低矮敦实,均用淡墨干笔勾勒的轮廓线,中锋用笔,线条变化不多,稍有些弧线型,亭顶部稍些浓墨画出。柱子干笔写出,浑厚有力,长短有別来表达空间感。

 

5.题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106/d7afce786c0d4ace2608451242f1e623/d7afce786c0d4ace2608451242f1e623.png

倪氏存世并有年款的早、中期作品的书法皆是长方体形,至正十五年(1355年),书法开始变为扁方形,此后逐渐演变为晚年的扁方古劲体势。

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倪瓒、王绎《杨竹西小像》的题跋对比,二者都是癸卯年,为至正23年(1363年),倪瓒时63岁,《林亭远岫图》是夏五月初十日,《杨竹西小像》是二月。《杨竹西小像》的字体显得方正偏扁,用笔成熟老辣,而《林亭远岫图》的字体明显偏瘦长,不成熟,像早中期的,但点划又像晚年的,当为临摹之笔。

 

六、论证结论

综上所述,从构图、山石皴法、树法叶法以及表达的意境,待鉴作品《林亭远岫图》与标准件所表达的绘画技法接近,但还有一定差距,题跋明显不是倪瓒所书,故《林亭远岫图》应为伪作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