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评论选摘

  徐累的画蕴藉斯文,几份慵懒气。他的画境颇显得“高贵而消极”,并精于假借。他的图像“故事”调弄小说的“误导”或“伏笔”,意象的跌宕跳动则像是散文片断;他偏爱采用舞台布景式的人工化空间,故意画出老式摄影那种道具摆设的呆相,画中时间因素的支配方式类似电影剪接。他对设计原理颇有心得,极善落幅、剪裁,他运用的装饰效果来路高明,兼蓄水印木版的洁净,日本屏风的端然,波斯插图的繁华。他的图式来源更旁及民间绣片,院体工笔画,园林景致。这些图像片断多为当今“新文人画”采作风格的调料,但在徐累手中是作为形式取样,他行使假借的动机和方式均带有“观念的性质”。

  我们,观看者,面对徐累的画,也同画中的“角色”一样,总象是误入他人的私密空间。在那里,“主人”都不在场,物件分明错置,莫名其意的“剧情”,语焉不详的“章句”。引徐累瞩目低徊的是失传的事物,他的画境处处流露出记忆的神色,封闭,幽邃,茫然,连他作画的过程也布满“抑制”、“消除”的用心:若说这批画是他内心视象的自传,其中非私人的符号已足够抹去作品的“私人性”,而图像的“游戏性”又规避了伤感情调,虽然款款用情而能心思渊静,近于无情。这些纸本作品的智慧也是内敛的,隐匿的,他的参考架构丰富驳杂,却始终审慎而谦抑,机心用过,均以“国画”表象将诸般“假借”的痕迹随手洗净。而“国画”的表现力似乎因此被赋予新的可能性,这“可能性”与“国画传统”关系暧昧,貌合神离,貌离神合。

——陈丹青《图像的寓言——徐累的绘画》

  徐累在马格利特的梦幻结构中填充了中国的遗物。徐累使用中国的材料和工具,他表现时间概念的心情是一种遗老的态度:伤怀与留念。这种心境与过去的旧文人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徐累知道文人画的衰败,他也就尽可能地避免直接使用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方法,他聪敏地知道语言本身的意义,也就不与南京的文人画“同流合污”,尽管任何人都明白徐累的人生观与传统文人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无论如何,徐累通过一种完全有别于文人画的风格提醒着文明本身的价值和问题。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第七章“新绘画的展开”

  徐累一直在尝试将油画的三维空间、布莱希特的舞台间离效果以及马格利特的物象在虚空间的自由放置,与十九世纪以前的文人画图像美学结合在一起,使绘画像观念小说那样,成为一种由来自不同系统的视觉概念组合在一起的文本。徐累的绘画在观念上更接近一种概念艺术,在结构上,像是一种先锋派诗歌中的意象安排,使传统文人画意象和各种现代视觉意象进行并置,并赋予混合的意象群——一种现代性结构。

——朱其《九十年代的观念艺术和艺术中的观念性》

  徐累是一个站在时代背面的人。当别人在变戏法般地追随潮流时,他却沉稳、不紧不慢地亮出一幅幅似乎凝固了时间的幽灰的画面:静阒而神秘的空间、旧式的孤独者、水中的青花白马、笼旁寂寞的鸟、闱中屏后……画面后似乎有一双无形而无时不在的眼睛在引领着我们,并不浓重的投影将我们的视线切割掉某个局部,半遮半掩之间,一切弥散在无言的茫然容与之中。这是他心中的胜境——似是而非却又心知肚明,曲折幽暗又曲径通幽。也许画面之外闪烁的不止是他的才气,还有我们被激活的思绪。站在时代背后的徐累,与时代的思考竟保持着一种奇异的同步!

——顾丞峰《站在时代背后:徐累和他的作品》

  徐累在自我绘制的空间里穿行、思索和梦想,那些动物和飞鸟无非是幻影,近乎一抹余晖。帷幔的意图格外明确,我们意识到自己置身于画外,引诱出窥视的兴趣,激发了好奇与探究心理,从而确立了画作的魔力。由于窥视不仅是叙事框架,而且已经变成叙事主体,我们的跌入就变成了受制,被催眠,迷失。正是在这种宿命里,我们体验到作品的神秘追问色彩,经由此处重返人类古典情境的不可能。他的色欲世界是另外面目的现代主义方式,带有美学上的哀歌性质。众多观众或同行视其艺术为一种取向模糊、不具现实作用的玩赏物,而没有勘测到徐累对虚无的独特确认,对暧昧情境的主动选择,直面悖论的勇气及其内心的流亡感。一旦认识到这些,认识到他的过程正是某种巨大能量处在反复累积中,我们将目睹到那些画作深处闪耀的遥远、寒冷而明亮的星光。

——选自朱朱《空城记:猫眼》

  “在文人画的图像中增加了虚无、疏离、迷宫和荒诞感的现代经验的表现,并且将这些现代性的空间经验吸收为一种文人画的风格化形式。徐累的绘画实践侧重于一种图像和形式的趣味层次的形式改革,保持了在表现方式上与十九世纪以前近代传统的脉络上的内在继承性,在艺术方法上重新复活了灵知主义传统,使其在图像本体上真正开辟了现代转变的途径和可能性。”

——选自朱其《灵知的图像》

  反复在徐累的作品中出现的“纱”的元素,也可以视为作者为观者预设了一个“观看”的位置和角度。这个“观者”的角度与作为“观看”对象的景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反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心理张力关系。这就是,我们在观看历史的时候,到底是“自为”还是“他为”在起作用?它就像横亘在观众和对象之间的“第四堵墙”,观众只能观看而无法进入这个景像之中。这样,观众与对象之间马上就能形成了一种具有历史感的关系,就像你只能远距离地观看历史,而不能近距离地走进历史中一样。这种历史感的形成也是因为“时间”在发生作用。这样,在徐累的作品中,空间不再仅仅只具有三维的性质,而是可以加上时间的因素具有了四维的特质。

——吴鸿《何处忆江南?——文化怀乡与地方意象》

  对于艺术家徐累来说,这些年的他则更试图从商业化和城市化的缝隙中,寻找往日江南生活方式中的那份淡然和闲静。光阴荏苒,物转星流,一切竟然像纱幔那样朦胧和不确定,这是一种美,但美得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高岭《何去何从--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