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不久,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展厅,笔者采访了正在举办个人画展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孙文勃先生。走近孙文勃,感受到他的宽厚、随和,还有那种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执着,典型的学者风范。
孙文勃,号海元,1938年生。祖籍辽宁海城,1959年至1964年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师从著名北宗山水画巨擎季观之先生。现任职于鲁迅美术学院,为该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由于对传统艺术的独具见解及娴熟扎实的基本功,深受历届学生的敬重与爱戴。多年来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传统传统绘画的美学观和程式规范,拥抱生活,情近当代。64年毕业创作《铁山灯火》获得好评,为学院收藏。作品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六展,获奖或被收藏。个人专著《写意山水画技法》,97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95年应邀参加由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组织的《全国山水画学术研讨会》。 在四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探索、追求、创新中,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自己实践体会,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创立了水墨淋漓、气势奔放的逸象山水画。著名美术评论家张士增先生发表专文,评论逸象山水画“水墨传情气韵生”。著名山水画家刘国松称赞“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难能可贵”。逸象山水画已经成为关东画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作品成为关东画派的代表作。
孙文勃的国画作品是以山水画为主要创作题材,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的雄浑、壮阔、神奇而秀美,赏之心胸开阔,叹为观止。著名的已故美术教育家王盛烈老先生生前观看孙文勃的画展之后,欣喜之余,兴致勃勃为之题字“伏久者,飞必高”,这是对他自己得意门生的最高褒奖,也是孙文勃几十年对艺术的苦苦追求和艰难跋涉的真实写照。 │ 出身于中医世家的孙文勃人小学到中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子学生,父亲更是喜爱孙文勃,—心想让孙文勃继承父业,当一名中医,而孙文勃却特别喜爱美术,对绘画更是“独有情衷”,大概这都缘于他太爱美术了,以至于他的一生与美术、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刚刚从海城同泽高中毕业的孙文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美专附中》即现在的“鲁美附中”。从事4年的专业美术学习,1959年直接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专业学习5年,这前前后后一共是9年的系统的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师承了著名美术家、教育家赵梦生、王盛烈、季观之、郭西河诸教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为他以后的成功与辉煌铺垫了最坚实的基础。
大凡有成就的画家,他的人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的艰辛、事业的坎坷没有压倒孙文勃。1964年,毕业后的孙文勃因为家庭出身和两个叔叔在台弯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下,被分配到沈阳市美术公司下属的一家集体企业工作,这一干就是17年,然而,这17年来他一天也没有扔下画笔,更没有沉沦,对绘画事业的执着仍初衷不改,正是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1983年得到母校的认可,回到鲁迅美术学完拿起了他心爱的教鞭。对以后的创作更是一发不可收了,纵观孙文勃几十年所创作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直没有放松绘画的基本功的训练,不断的提高自己绘画的造型能力,在创作上又有许多创造性的发展,既继承传统的精华,又要顺应时代,他的用笔用墨精练深厚苍劲浓郁,刻伊追求探索我国东北山川神韵 壮丽景色。
80年代中期以前,孙文勃的作品大多是“以形写神”,既到生活中面对大自然,把自己对生活勺感受体现在作品中,这种创作方法是通过自然影响景物的具。体刻画,最后达到传身的目的
80年代中期以后的作品,大都是“以神写形”既对大自然重新组合加工升华,从而更好地传神,这种创作方法在作品《长白山月》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专攻山水画的孙文勃,大自然无限热爱,长白山更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他爱长白山皑皑白雪、莽莽林海,长白飞瀑、神女天池,那里的和风晴雪都流淌着白山纯自然的情怀,画家每次创作都激动不已,—次偶然的机会,他站在白山之颠,饱览那无边际的林海风光,那种云雾升腾,山峦晦明,时隐时现,使他联想起了宇勿宙是气组成的,气聚为物,物散为气的朴素哲学道理,于是作品《长白山月》问世了,观其作品,它不是白山的哪个具体物像的口实写照,就是那天池也不是实际的位置,原因是为了再现他心中、意中的长白“神”作品也凝聚着画家对长白山的无比崇敬与爱恋之情《长白山月》是画家“以神写形”成功的作品,也是画家从“以形写神”到“以神写形”所实现的一次艺术升华,此作品当年在全国首首届美展获最高奖。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孙文勃每天除了绘画外,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身体很好。孙文勃一生以画山水为主,但是,画的岂止是山水,那实在是一种清纯明净的为画之道。
作者:河沿渔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