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角振通人老实。与之交,感触是问一答一、不问则不答。
角振通画却不老实。与之交,感触是一派汹涌,千言万语直逼人的眼睛甚或心灵。可以说,每一位画家涉笔丹青,都因着一个“缘”字,尽管所结之“缘”并不相同。角振通的“缘”结在了黑土地丰厚的地域文化对他的滋养,结在了时代给他的一个机遇,更结在了自身热爱中国画并一往无前、追求到底的执著劲头儿上。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喜欢把每一幅动人心弦的画作比喻成“大自然和画家之间的一次美好而幸运的邂逅”。将身与心都付之丹青的艺术家们,哪个不日夜盼望着这可望而不可即的“邂逅”。为了迎接这一次“邂逅”,多少画家很早就开始了与之相关的储备—艺术的、技术的、哲学的。可以说,角振通从童年时代就开始了他的储备,但与其他画家有所不同的是,他储备的,不是将来怎样做一个好画家而是怎样做一个好人。母亲言传身教给他的平淡天真、赤诚朴素的情感,把他和黑土地永久地拴在了一起……
角振通出生在黑龙江海伦一个名叫烧锅屯的小村庄。他从唯呀学语时就喜欢看母亲的巧手剪贴窗花。看着飞舞的剪刀把一张张红纸变成一幅幅图画,他的心也会跟着剪刀一起飞舞,他说那妙不可言的感受真是幸福。儿时的幸福总是难忘的。
剪纸,这一点在他的家乡被用来装点平淡生活的颜色,不知带给他多少心驰神往的幸福感受。直到有一天,他学会了驾驭母亲的剪刀,并用这把剪刀神奇地拉出了各式各样的他眼中的生活、心中的世界,他也看到了母亲沧桑却幸福的笑脸。那时,他心理充塞的满足和畅快真是无法形容!只是他并不知道,这份情感积累和艺术储备为他将来成为一名好画家埋下了伏笔。
从古至今,一切优秀的国画家都是从传统入手的,角振通也概莫能外。他的丹青之路第一步正迈在了传统上,从他早期的花鸟画作品中很能看出当年日课笔墨的磨柞之功。炼笔炼墨,这门中国画学子必修的功课为他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还是五六年前吧,东北地区的不少知名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就对初出茅庐的角振通表示过惊讶与肯定,惊讶他的才情、肯定他的刻苦。而且现在看来,那些被角振通自己认为并不成熟的早期作品,其实大有见笔见墨、淋漓酣畅的味道,为他当下正逐渐清晰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一段索引。
看角振通当下的画,令很多当年为他评过画的美术家和美术评论家吃惊。其画风变化之快之奇仿佛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正行走在如泣如诉间,蓦地嘎然而止,不待听者喘息又一路急转直下,神采飞扬地将一腔灿烂与激情径自推到听者耳边,直令听者膛目,待回过神来又不禁报以热烈的掌声。
角振通画风非变不可,有他特别的一宗理由—纯粹传统意义上的笔墨难以契合他正在体验着的鲜活的生命状态,难以诊释他深深眷恋着的火热的现实生活,就像用古汉语写现代诗,总有言不及义、捉襟见肘之憾。一切技法都是手段—为表达内心情感服务的手段。角振通要表达的情感来自他对家乡黑土地的情、来自他对战斗在黑土地上的战友们的爱。这份情感是滚烫的,他要寻找滚烫的艺术语言与之相契合!
角振通是个军人,而且是个带过兵的军人。他曾与战士们一锅吃、一炕睡,一路摸爬滚打、一同驻守边关。这段同甘共苦的经历把他的心与战士们贴得很近,也让这颗心实实在在地留在了部队、留给了可爱的战士们。不善言辞的角振通把这份深厚的情感托给了他的笔。他广泛阅读中外美术史,咀嚼品赏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反复锤炼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并一遍遍尝试着用这个语言表达他熟悉的白山黑水和火热生活,一定要给自己澎湃着的情感找个结实的支点。成功喜欢眷顾勤奋者,他终于在中与西、工与写、具象与抽象之间架起了一座属于自己的桥梁。
阅读角振通与他的画,就像阅读晴空下的一片大海—上面平静如镜、仪态端庄的,是画家本人;下面充满激情、内蕴丰富的,是画家的作品。憨厚平和的角振通选择以色彩作为宣泄情感的闸口,在色与色的交响中,积蓄在他胸中的全部思绪。像攀住了东风的风筝,一下子放飞到高远……
我看角振通的画,不知为什么,总有这样一种感觉;画家看累了双眼,忽地闭起眼睛,这时眼中会留下一片光亮—带着绚烂色彩的光亮。而画家捕捉入画的,正是这片光亮。
《通往哨所的路》描绘的是画家曾经多么熟悉的一段生活,想是一闭上眼,那段生活就浮现在眼前吧。在杂草丛生的小兴安岭,有一座哨塔闪烁其中,哨塔周围似没有路,但经放哨战士的反复走踏竟成了叶陌交通的景象。画中累累残雪,表明这段记忆是在寒冷的冬天。哨塔、杂草、叶陌、残雪,这些并不是很入画、很美好的景物,经过画家情感的穿行与缝合,倏忽间被镀上了金边,具有了散文诗一般的魅力。这幅作品为角振通赢得了第十届全军美展优秀奖的荣誉。
《玉树共掸娟》创作于“非典”时期。当时,角振通深为为抗击“非典”、救死扶伤而甘愿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的女护士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以含苞欲放的白玉兰寓白衣天使,邀天上一轮明月做千里祝福,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将对冰清玉洁的白衣天使的赞美和真诚祝愿尽收腕底。这幅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有影响的美术展览,并多次获奖。
角振通有许多作品是记录家乡印象的。其中我颇喜欢《金叶芳菲》。角振通不爱讲话却爱谈他的家乡和童年。他说他家的小村坐落在靠近北纬50度的地方,那里山上的柞树叶子常泛着金黄色的光亮,老屋变黑的苫房草长满了鲜绿的青苔,水井的辘辘把上永远绕着一盘纹缕清晰的井绳。迈进家门,坐在爸爸编的炕席上,一边听郭颂的《丢戒指》,一边看妈妈剪贴的窗花……
多美的一幅画面!有这样的画面永驻心中,对一位画家来讲是用之不竭的给养,何其幸也。受这幅画面的启发,我理解,《金叶芳菲》应该是画家闭上眼睛看到的柞树吧,那满眼金黄撒在湛蓝的天上,是画家儿时的童话。我此时闭上眼睛,便仿佛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童话里快乐地奔跑。
画为心声。角振通的画是真真切切地传达着他的心声的,充满了亲和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著名画家张道兴看过他的画后曾对他说:“构思运色颇有新意,景在其表,意在画外,看得出你在画自己的感悟,难得。”著名画家赵华胜也这样评他的画:“是真情的流露,虽不见更多传统笔墨,但看得出是从传统笔墨发展而来,不是求画面完整,而是求画面核心部位的和谐美感。”鲁迅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美术评论家孙世昌分析角振通的画时说:“画出了情感,而且这个情感有来源,能让人体会到画家真挚的生活感受。”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铁律。艺术高于生活,这是本领。角振通以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对生活真诚的热爱让自己的创作深深地扎根在了生活的沃土,为将来更上层楼再次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角振通说,黑土地太美了,倾其毕生怕也画不尽。这让我想起作家贾平凹赞自己的家乡“写不尽的商州”。虽写不尽,但商州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如洋片一般被有血有肉、生龙活虎地拉了出来。角振通与贾平凹一样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更有着一番描绘家乡的志。他的艺术求索之路还很漫长,我们衷心希望他在未来的探索中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不仅画眼睛看到的,而且画心灵认知的;更多些对主观的表达、再少些对客观的描摹。川端康成说,大自然与画家邂逅了,还要心灵相互呼应才能画出好画。我们期待角振通与大自然的下一次“邂逅”。
作者:李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