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探索观看方式的改变——2013艺术北京专访艺术家姜吉安

  摘要:姜吉安是当代水墨艺术家中极富观念性的艺术家,他长期以来围绕观念世界、以及修正艺术结构的关系展开思考,并将他的反思具体到中国传统绘画上来,脱离了传统工笔画的题材和程式化的语言结构,进行了多种有价值的艺术实验。以下为您带来雅昌艺术网记者4月30日晚对姜吉安进行的专访。

雅昌艺术网采访艺术家姜吉安

  2013年4月30日到5月3日,第八届“艺术北京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隆重登场。展出规模近20000平方米,划分为当代艺术展区和经典艺术展区,参展艺术机构150余家,展出作品类别涵盖油画、版画、素描、雕塑、装置、影像、中国书画、当代水墨、瓷器、家具、珠宝等。雅昌艺术网为您带来艺术北京参展画廊及艺术家的独家专访。

  本次艺术北京的参展画廊之中,凯撒艺术带来了艺术家姜吉安的作品。姜吉安是当代水墨艺术家中极富观念性的艺术家,他长期以来围绕观念世界、以及修正艺术结构的关系展开思考,并将他的反思具体到中国传统绘画上来,脱离了传统工笔画的题材和程式化的语言结构,进行了多种有价值的艺术实验。以下为您带来雅昌艺术网记者4月30日晚对姜吉安进行的专访。

  雅昌艺术网:姜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您一直以来的作品都是围绕观念世界、以及修正艺术结构的关系展开的,这件装置作品《两居室》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样的呢?

  姜吉安:这个作品是07年到09年两年时间做的,其实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当时是探讨一个关于素描的问题,我一直比较关注我们过去的艺术系统对人的统治力。比如素描,我们在学院里边画素描大家都要把对象画到纸上,大家习以为常地觉得这个东西就应该这样,我们的绘画就是这样的。包括我其他的一些作品都与这样的问题有关,就是与艺术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关系。

  这个作品主要是针对素描这个系统,我们学院里素描这个系统本身实际上是一种很惯性化的东西,而我把素描还回到现实当中,让它画到现成品上,素描的用法就彻底改变了。有的观众看会觉得素描可以这样画,不一定非要画在纸上,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也与视觉的欺骗性有关系,因为其实我们看到的东西实际上不一定是绝对的真实,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是这样。比如说量子物理学,它以新的理论解释世界,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觉得很多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不是,它都是有不确定性的,尤其是从微观层面看更不确定。所以说我们视觉看的东西也一样,它取决于我们眼睛的结构。比如一匹马的眼睛和一只猫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呢?可能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眼睛是有很大的局限的。比如绘画,我用素描的方法画了很多光影,其实对于非搞艺术的观众来讲,他们第一次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它是画的,经过反复看才知道这些画出来的影子不是实际光线的影子,所以视觉其实还是很有欺骗性的。基本上这件作品是揭示这两个问题。

姜吉安两居室

  雅昌艺术网:每次展览你画这些阴影需要多长时间?

  姜吉安:这个作品一开始是用两年时间完成的,但是展览根据面积大小每次完成时间会不同。有时候展示的面积不是很大,可能画一两天,但是面积如果很大的话可能要三天的时间。这次画了两天半,实物上所有的投影和明暗关系是原来画好的,地面和墙面是这次结合现场的环境设计画的。

  雅昌艺术网:除了装置作品以外我们看到您的绢本绘画《一个瓶子跟它的投影》,画面里边的瓶子跟装置作品是不是也有一些呼应呢?

  姜吉安:从视觉上对画面第一感觉它是有一些关系。这个《两居室》作品是在那件瓶子的投影之后创作的。《瓶子的投影》这个作品是一个绢本绘画,同时我还有其他的一些绘画,比如《几何形体》绢本绘画,在绘画过程当中牵扯到一个光影法在绢本绘画上的使用,所以引发了这个作品,所以它肯定是有关系的。

  雅昌艺术网:去年在艺术北京博览会上您的作品以《丝绢》系列为主,这次参展的《烟斗》、《丝绢》是属于一个系列的创作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姜吉安:都是《丝绢》系列,这个系列是从09年开始作的,没有集中展览过,只是零星地参加一些展览,每个展览拿一两件展出。这个作品大家看起来是绘画,但实际上我关注的问题跟《两居室》差不多,也是关于艺术系统问题的。比如说绘画,我们一般的绘画要表现一个我们想象的对象或者是我们看到的东西,然后把它画到平面上,这是绘画的一个习惯,是过去的套路。我的《丝绢》系列则跟原来绘画的结构关系完全不一样,我在试图修改过去绘画的关系。这个《丝绢》系列,就是把丝绢本身做成颜料再画到丝绢上,做颜料剩余的渣子做了一个实物,实际上你看到画面当中这两个东西是由原来一块没有被破坏的白绢转换出来的,实际上从它的媒介、绘画的主题,到颜料、包括雕塑都是一个东西。它不再是过去那种描绘绘画对象的关系——比如我用国画颜料画一个人,画在绢上这个人跟真人还是有距离的。我对这样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对过去艺术的结构进行研究和修改,换一个角度,以此我们可以换很多角度来看所有的事物,而不是说一直保持过去那种看事物的方法。每个时代都会出来很多人去改变它,包括中国艺术也一样。我们不断地变化,实际上都是在改变大家对事物原来的看法。

姜吉安 《丝绢之烟斗》

  雅昌艺术网:可以说为了实现您对艺术结构方面的思考,您已经做了非常多不同的实验,也使用了非常多不同的媒介,后面您的创作计划是什么样的?

  姜吉安:现在还是延续《丝绢》系列的创作,可能还会有一些变化。实际上这个作品背后与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思想里边的“以物观物”这样的思想有关系,我比较关注它背后的思想系统,这个思想系统就是最后到底能出来什么样的作品?现在我在实验在作品的剩余物上撒种子,让它长出东西来:作品旁边有一个实物,这个实物是用绢做颜料过滤出来的渣子。我想在这里边撒一些种子,看它能不能生长、发芽、长出东西。这就是物的本身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我还在实验当中,可能以后还会有一些变化。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