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6 00:00
蔡磊在其近期个展“模棱”中展示了一种来自视觉及形式的不确定性。在平面上借助浮雕语言探讨空间的工作方式,不仅为作品带来了不同的观看维度,亦呈现了创作语言的多重并置。通过对视觉、材料、审美的有效调控,作品在简洁的外在表征之下,涵盖了对空间问题的多层面探讨,并揭示了未来对相关议题挖掘的更多可能。
蔡磊:这次个展中的作品是从上次个展“降维法”过渡过来的,主要还是延续了以毛坯房为题材的浮雕系列,呈现空间的压缩。以《毛坯房》系列为例,上次个展中的作品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在作品表面封上胶,这样一来,作品就由三维变成二维了,所以个展命名为“降维”。而这次个展中的《毛坯房》系列没有使用胶材料,作品有前后空间,是三维的。因为这次个展探讨的问题不是“降维”,而是视觉上的不确定,所以命名为“模棱”。此外,“模棱”还指涉了材料及形式的不确定,且这两个字的形象通感于我那些作品的造型。
蔡磊:我的作品很难界定,既不是雕塑,也不是装置,也不是绘画,它是一个新的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很接近浮雕,但还不是浮雕。如果那些以水泥为材料创作的《毛坯房》系列还可以说是浮雕,那么这次展出的其它作品则包含了更多的绘画元素,就很难说是浮雕了。以铁、玻璃为材料创作的作品《15 度角》、《30 度角》又带有现成品元素,而对现成品的运用属于装置范畴,但作品又有前后关系,使用的还是浮雕的语言。所有这些形式的界限在我的作品中全部被模糊掉了。
蔡磊:材料确实在我的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是展望老师,研究方向是“材料与观念”。我本科学的是写实,所以之前创作的作品都是以写实手法完成的,考上研究生之后方向就开始转变。但是我在本科学习写实的时候,已经开始借用皮子等材料进行表达了,其实那时就有这个影子。于是,我就想往这方面再深造一下。我觉得材料本身就有一种语言,不同材料带给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直接借鉴材料所自带的这种感受。比如当初我曾尝试以绘画的方式呈现毛坯房,但即便画的一模一样,还是不太对,没有水泥表现得深刻。水泥的颜色很中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而且水泥还具有一种社会性。绘画是人为地在模仿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没办法超越自然,我利用“自然”这个材料去传达,这相比“仿造”一样东西效果更好,否则就会显得做作。毛坯房本身就是由水泥所覆盖,如果用模仿水泥材料制作,也能做出前后空间的效果,但作品味道与语义完全不一样。
蔡磊:进入当下的艺术发生语境当中,如何将绘画与雕塑进行一种相互“发酵与酝酿”,如何将两者的共性特征进行一个“嫁接”,可以说是我一直在关注和探索的方向。将绘画上的虚空特性与雕塑上的实在本性进行一种结合,应该说是完成绘画与雕塑两种艺术形式发生的先决条件。
蔡磊:在雕塑系描摹对象五年,总是习惯以人物作为载体去表达,并从审美出发。那时本科刚毕业,作品并不成熟,但在那个时候它对我来说是成立的。但那时作品可能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用对象,直到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触碰了《毛坯房》系列的雏形。借用浮雕语言对于表现毛坯房的内部空间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但如果用传统浮雕的标准去看“毛坯房”似乎只有背景而缺乏前景的内容,然而这正是把空间语言本身作为内容的结果。而为了强化空间感,视觉性的因素,即绘画的方法又被引入了,因此,绘画的维度与虚空表达又被引入了浮雕概念之中。在《毛坯房》系列中,用色调产生的光影感强化了空间错觉,形成了一种浮雕知觉与绘画知觉之间的摩擦。然后,又把这种知觉冲突隐藏在了水晶胶材料中,半透明的材料带来了一种绘画中的空气透视效果,也强化了空间感上的诱惑力,给观者带来物理平面性与真实空间性之间的细微转换。更重要的是,浮雕上的空间,即其中负空间的部分被凝固成了可感的视觉实体,使得在这个厘米尺度的实在空间内,视错觉中的空间感与其真实的物理进深形成了极强的张力与落差。在这里我有探讨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绛维法”个展中的从“三维”到“二维”的作品。新的系列完全把胶去除了,它探讨的是“模棱”这个新的问题。
蔡磊:我把空间中的其它元素都剔除掉,只剩一个架子,我觉得它是最有力度的,如果里面还有别的对象或载体,就会把空间打乱,把人的情绪或者视觉点带走,就会产生别的语言模式或者方向。东方人做东西讲究意到笔不到,以四两拨千斤。加法容易,减法很难。这里面还有很多可能性,一定会有新的东西产生,需要慢慢去试验。
蔡磊:我的作品其实都在写实,但我对作品本体语言感兴趣,这是一种观念上的抽象。我的作品剔除了文学性和绘画性,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不管看不看它,它就在那儿。作品本身不是表达我的情感,而是能够调控所有观众的不同感受。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我特别强调自己的意念。我从开始创作一件作品时就知道我想要做成什么样。只要这件作品是我用心去做的,我在这件作品中消耗了体力与时间,我的意念就一定在里面,通过作品让观者感受到。我创作作品挺理性的,但是感性中的理性,我不喜欢造作,不喜欢没事儿说事儿。某件作品是研究什么问题,应当很清晰。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往一件作品上叠加,也许视觉效果很好,但特别不纯粹。语言太多了反而使作品显得不干净利落。这次展场中的作品不多,但每件作品都在探讨一个问题,这对我来说特别重要。艺术创作要宏观地看问题,要在自己从事的这个领域上有所贡献。如果能往前走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是一份贡献。做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挺虚的,但如果能够虚中生有,它就变得实在质量起来。
蔡磊:存在,但是它已经隐藏在里面了。学生时代的那种东西已经没有了,但学院留给我的是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审美和观察方式。在学院里学到的东西需要经过自己咀嚼,否则作品总是带着学生气,放不开。我没有刻意想过是否要脱离学院,我的作品就是在学院派体系生长出来的当代艺术,或许在这个过程中脱离了学院,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脱离,有许多东西没有学院的根基是无法驾驭的。(采访/撰文:王薇 图片提供:林大艺术中心)
来源:798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