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6 00:00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我把从相关资料和几十年照相耳闻目睹摄影人的十个误区写在这里,请您积极理解,不要对号入座,如果不留神碰到哪位,纯属偶合,绝无嘲弄。有心成为摄影家的,可以仔细对照一下,看看是否沾了某些误区的边?
摄影人存在的十个误区:
但凡碰到影友,一般谈论最多的,就是买什么、用什么器材。认为拍出好照片是因为使用了好器材,用好器材才能拍出好照片。有的甚至在使用什么器材的问题上,争的不亦乐乎,出现了某某“相机派”。进了这种圈子,摄影已经不重要了,用什么器材倒似乎成了摄影的目的。我们都见过这种摄影人,谈起某某镜头的特点,头头是道,具有镜头厂商的工程师都不具备的专业知识,仔细深究,这位老兄却从来没有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他爱的是器材,不是摄影。器材确实有高低之分,但是,它决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摄影水平高低。有高级器材只能说明有钱,不能说明有摄影造诣。
现在有一种近乎公式般的说法:照相就是捕捉美的事物,捕捉美的事物就是到远处的名山大川拍风景,于是,照相就等于拍名山大川的风景。
除了讨论器材,摄影人见面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比谁去过的地方多,谁去的地方奇特。人们对拍远处的风景始终怀有极大的激情,风景在远方,风景在险境,而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没有兴趣。对于自己天天看到、习以为常的事物缺乏热情,对身边事熟视无睹,审美疲劳,看不见也不去拍。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眼睛只盯着名山大川的,会错过太多身边有价值的机会。
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摄影离不开光线。高明的摄影家总是能够在拍摄现场巧妙的运用光线,塑造出有光有形的形象。而有些摄影人则似乎只能在“理想”的光线下拍摄,如果光线等条件不能达到他大脑中的“教条”标准,则无法拍摄。这种摄影方式,业内叫“靠天吃饭”,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摄影状态。可以想想,即便就是在这种定向思维下拍成了照片,也是张张雷同。
客观的说,中国摄影人的数量是世界之最,但也是一支整体文化修养不高的队伍。在数码科技的支撑下,介入摄影已经降为“零门槛”,任何人拿起相机就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大部分人以为摄影很容易学,没有意识到系统学习摄影理论的重要性,于是,随意拍照,照片空洞,内容肤浅就不奇怪了。
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已是说了多年的老话,这里还要旧话重提。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支撑内容,内容是形式的灵魂,内容决定形式。没有内容的照片,纵使有多么华丽的形式外表,也是空壳。为了形式而形式,尤其是追求模仿已经见过的形式,简直就是令人生厌。相反,如果照片欲表达有内容的题材,但是缺乏合理的形式,不符合视觉阅读的规律,人们看不懂你的陈述,拍摄现场把你自己感动的心潮澎湃,而你的照片没有传达出应有的情感信息,读者不能获得与你相同的感受,那也是失败。可见,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缺一不可。
摄影是拍的艺术,更是看的艺术,如果看不出哪张是好照片,就拍不出好照片。眼拙的,一定手低。成为摄影家的第一步,就是先成为欣赏家。
对不同分类题材的照片,评价的标准是不同的。我们经常遇到的分歧是,有人用艺术类照片的评价体系看待纪实照片,或者用纪录类的真实标准概念评价艺术照片。虽非刻意挑剔,但是其中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摄影人,需要不断的学习影像理念,积累欣赏各类题材照片的修养,变成一个“懂影像”的人。
必须看到,独幅照片对于信息的全面表达是存在局限的,因此,在专题摄影和报道摄影中,经常使用组照,用多幅照片拍摄不同角度、纪录不同时空、反映不同侧面,为的是更全面的表现事件。组照是介于独幅照片和动态影像之间的一种摄影表现形式,其信息量大于独幅照片。
习惯于拍摄独幅照片的摄影人,往往掌握不住组照的结构和谋篇,以为超过一幅照片,把若干照片堆在一起就是组照。在各类摄影比赛中,只要接受组照, 就能看到大量组照参赛,有的组照多到几十幅,最多的累计达到上千幅。那已经不是组照,而是用大量照片“狂轰滥炸”,以为照片多了,获奖的机会也就多一些。
摄影人最常见的“通病”之一,就是所拍摄的照片雷同,画面似曾相识,缺乏艺术创新。
产生雷同的原因之一是影友在有意无意的“互相学习”中,把认为漂亮的画面印在脑子里,特别是获奖作品的示范导向作用,容易产生某类题材照片的“经典模式”。
产生雷同的第二个原因是经常听到对照片的套路式“评价教诲”。我们都曾经见识过某某老师点评指导影友照片,大都是:这里空了,应该有个什么什么;这里的光影不够鲜亮,应该强化突出;这个不符合构图法则,应该如何如何等等。按照这些点评和“指导”,最后的照片都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
产生雷同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深层的原因,就是”求大同、存小异“的社会文化传统对个性的抹杀。中国自古就推崇 “中庸”、“难得糊涂”等人生哲学。于是,走别人已经证明是正确的道路,是一种安全的选择,久而久之,思想上的求稳怕乱导致摄影思维僵化,在观念表达和艺术形式上守旧,不能独树一帜、突出个性,难以有所创新。
我们确实也看到存在于摄影圈内的不少弊病,在此列举几种,各位读者看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完全为了共勉,希望通过分析对照,提高摄影人的综合素养。
题材保守。某人拍摄的题材画面,他不给其他人看,怕别人拍的超过自己。更有甚者,把自己拍摄过的树木或其他物件毁坏,让自己的照片成为“绝版”,使别人不可能再拍摄到同样的画面。
技术保守。一同拍摄时,不允许其他人看自己的取景器,怕别人学了自己的构图和取景角度。遇到别人请教,不讲或不讲真话,不愿意帮助别人。
思想保守。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看不到别人的成就和进步。
发现题材需要观察和思辨的能力,是对拍摄对象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后得出的综合判断,要分析出该题材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和实施拍摄的可行性。这种能力不同于一般摄影术,是决定一个摄影人能否用最短时间、最小成本拍摄到最有价值作品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题材就是发现自己,策划题材就是策划自己。发现和开掘题材是一种体现综合潜质的高智商行为。
什么都需要设计,包括每个人的自我人生。客观了解自己并非易事,有的人一辈子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看不到自己的优势而缺少自信,错过发展自己的良机;或高估自己的能力,盲目自大,难当重任。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完善自己,贯彻一生。但也要随时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条件,调整发展方向,选定适合自己的行当。中国有句老话“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话虽直白,但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
摘编自《摄影家是怎样炼成的》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来源:人民摄影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