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女性的回归,另一半的油画

  在这个阴阳调和的世界里,女性占据了一部分男性无法到达或感知的领域;从生理上讲,女性拥有自然界伟大的孕育能力,与这种孕育能力相伴而生的是一种难以描述的感知力。这种感知力是神秘的,独特的,因此女性拥有一种决然有别与男性的对世界的认知。

  女性艺术家们则运用她们母体中蕴含的这种力量,安静地观察世界,悄然地吸收无数细微的,精巧的,男性艺术家们疏漏的美,最终将这些美转化进她们的艺术作品中。在母性伟大而温暖的爱中,同时也流淌着一种令人惊讶的冷静,甚至是冷酷。我毫无贬义,仔细想想作为孕育体,女性需要一种残忍并且自私的属性,她们要防御这个世界对她们身体内部新生命的袭击。这种防御也一样会表现在女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中,女人本能中天然的敏感会在这种防御中被触发,同时女性拥有比男性更优秀的耐受力,她们对疼痛的忍耐让她们更容易感受到世界的极限。有时候,我对一些女艺术家的作品不够理解,也许是因为我体会不到那种极限……

  阿碧丹·阿里夫是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女画家。对于新疆这片广漠而荒凉的土地来说,女画家是非常难得的;她们需要在坚实辽阔的戈壁或者盐碱地中找寻那些温暖人心的风景,与此同时还要注入她们自身对这片土地的爱,这种爱同样来源于母体。

  在细微之处,在那些小布景以及简单的静物画中,阿碧丹拥有着一种优越的捕捉力。一个普通的花瓶,一些日常食用的水果,一小片忧伤的风景……塞尚曾经说过“要用一个苹果征服巴黎”,足以见得优秀的作品并不一定非要有宏大的主题,像阿碧丹女士笔下这些生活中平凡的景物仍旧可以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颤,并且这种震颤会引发一阵长时间的阵痛感,像是黑胶唱机的唱针不停地在你心脏最柔弱的部分划动。

  静物画《古董》是一副色调内敛,画工细腻,同时充满着冷静的作品。一只典型马家窑特征的彩陶罐静静地压在一方素雅的亚麻布上。这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陶罐在画中显得泰然自若,也许是经历了太久的岁月,这只瓶已经变得荣辱不惊了。立在陶罐旁边的是一只葫芦以及两尊非洲雕塑,两尊雕塑有着非常强烈的原始感,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那些关于黑人的图腾;而那只葫芦却又一次让我联系到母体,葫芦和子宫有着无数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有着直观的孕育感,并且在它们内部,所能容纳的空间都是难以衡量的,对于生命而言母体便是无穷无尽的宇宙。

  这几组静物的组合那么随意,却又非常合理,作者的画面因为那简单的亚麻布而饱满充实起来,其中的陶罐与雕塑又引起人们对一些神秘历史的追忆。而葫芦又让我们回归母体,我们意识到在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艺术品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艺术品用来祭祀天地,祭祀生命,祭祀母亲……

  作品《干花系列》以一种照片底片被曝光的形式出现,乍一看有部分颜色是冲突的,然而再仔细想想这些冲突的部分,却又非常和谐。画中的干花已经丧失了最鲜艳的颜色,但仿佛又处在凋谢前最后挣扎的状态,就像年华悄然老去的少女渐渐干瘪的皮肤与身体。法国著名女作家杜拉斯在《情人》的开篇里写道:“比起你年轻时的样子,我更喜欢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当时我对这种残酷的描写感到有些费解,潜意识里认为女性作家更善于叙述那些美好的,避免伤害的句子。

  仔细看阿碧丹画中这些干花,我也不得不想象着它们含苞待放,或者亭亭玉立时充满水分的模样。而眼前的这种逝去感却又是如此之美,干花之美源于其凋零前的忧伤。这与杜拉斯那句“备受摧残的面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许只有交融在忧伤里的美丽才是深刻的。

  女性能挖掘到更多的痛楚,阿碧丹的颜色中也具有一种特殊的疼痛感。她几乎改变了本是暖色调的色彩,使暖色转化成一种异样的冷色,这种转变是大胆的,也是成功的。

  作品《早光》便是一幅以冷光来描画早晨作品。与我们概念里的晨光不同,这幅作品的光线充满着一股寒意。画面中转换出的一种微弱的蓝色,如同来自海面。“海中”漂浮着植物柔软的藤蔓与枝叶。阿碧丹的色调让人清醒,让人反思,让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母性,那是一种持续的,水滴石穿的力量……

  艺术创作就是人类对自我潜能的挖掘,我们打探我们身体内部的种种变化,了解我们情感波动的范围,最终触摸到我们的灵魂。

  在艺术创作中,女性拥有一种天然的,几乎不需要加以后天训练的判断力。在阿碧丹的油画作品中这种判断力表现在她所调和的颜色上;她用色时而大胆夸张,时而内敛合理,一张一弛之间她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在阿碧丹的作品中,如此的颜色处理恰好弥补了学院派某些匠气与死板的东西……

  作品《大丰收》所驾驭的粉红色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当这种温暖稚嫩的色彩映衬农夫咖啡色的脸庞时,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在农夫身后,那大片的,柔软的粉红色是丰收的麦垛还是天际的彩云?我们不清楚。但这与很多描绘丰收的画面不同,这里没有金黄的麦田,没有具体的庄稼果实,只有一张或沉思或祈祷的脸庞。而我们能体味到埋藏在粉红色背后的是农民最质朴的艰辛与喜悦,我们也知道那慈祥的紧闭双眼的农夫是在感恩,感恩脚下的土地赐予他的一切。

  巧妙的颜色就如仲夏夜里的凉风,让人瞬间陷入一种舒适与安逸。在作品《新农村》里,阿碧丹以惊艳的蓝色涂抹出了一片与众不同田野。那种蓝色像是黎明前幽闭的曙光,虽然有些模糊幽暗,却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远处的房舍也笼罩在神秘的曙光之中,恍惚间成了天使的城池。希望是什么颜色?也许就是黎明前最微茫却最有力的蓝光,这些蓝光会在某一瞬间褪去笼罩在大地的黑暗,这未尝不是一种新生。这便是阿碧丹带给我们的惊喜——具备着新生力量的色彩。

  新疆是一块孕育神奇的土地,而每个人所能发现的神奇都是截然不同的。在山川之上,在流水之间,在各种飞禽走兽的群体里,在不同文化元素交织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会有独到的感悟。阿碧丹以一种回归母性的笔触,绘制着她眼中的新疆。

  作品《高昌古城》中漫漫的黄沙让我想起电影《东邪西毒》。王家卫用沙尘的飘渺来烘托影片中精彩的武打场面,那些滚动的流沙,那些刀光剑影的交错,构建出一个孤独寂寥的沙漠。

  在阿碧丹的《高昌古城》中,沙漠除了孤独寂寥以外,我们还能看到另外一种元素:风。阿碧丹笔下的沙漠是流动的,是随风而动的。风又是不定方向的,我们不知道眼前的沙丘在下一刻会移动到何处。已经成为废墟的古城在阿碧丹笔下,似乎也在试图向某处迁徙。

  在人物画中,最难把握的莫过于自画像。事实上我们最陌生的脸庞莫过于我们自己的那一副,只有在面对镜子时,人们才能够真正的审视自我。在达到造型上的准确之后,对内在的挖掘更加重要,要将自己画的传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梵高先生在他的自画像中,将一种癫狂表达的淋漓尽致,凡是对那幅画有印象的人,都会记得梵高半边脸缠绕纱布那即颓废又病态的模样。

  《自画像》中的阿碧丹以一种冷冽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那如刀般锋利的目光,似乎试图正在剖析她所看到的一切。这幅自画像并没有注重女性的妩媚动人,而是将一种睿智贯穿其中,使画中的阿碧丹散发着一种知性的魅力。这种知性的美化,才是女人青春永驻的法宝。阿碧丹捕捉到了藏匿在她灵魂中的最美丽的潜质,这种美也源于她后天的艺术修炼,也源于最基本的母性之美。

  现代艺术家们常常将工业化的元素融入风景之中,而阿碧丹却巧妙的将现代化隐匿在风景之中。作品《西气东输》便将无数工厂掩埋在绯红的山脉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化工管道,烟囱,工业污染,这些对大自然的伤害似乎都被磅礴的山脉包容。没有工业元素的风景画,就如没有受过污染风景区,那才是最宜人,最美妙的。

  每个民族都拥有杰出的艺术人才,阿碧丹·阿里夫则是维吾尔族女画家的代表。她予以油画一种母性之美,同时也拥有着维吾尔族特有的元素。除了刻画生活之中细微的题材以外,她还会常常思考人们生存的现状,环境的问题。在她的作品中,有母亲的无微不至,也有母亲的大爱无疆。

  看完她的作品,闭上眼你会感受到一种温暖。虽然她常常运用冰冷的颜色作画,但其内部的爱与关怀仍旧缓缓地涌出,融入人的内心,这是一种母爱,也是阿碧丹作为女性画家特有天赋。

2010年11月

作者:郭个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