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场由画家邓晓岗作曲谱写的音乐会前不久在重庆拉开了帷幕。全场20余首歌曲演绎了作者如歌般的人生,也把听者带进了如画般的歌境中。时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低回婉转之处,似山泉呜咽;高亢奋起之折,如屏山临风,激荡万千。宋大文人苏东坡有云:“风流文采墨不尽,水墨自有诗争妍。画山何必山中人,田歌自古非知田。”将画的创作方式类于诗歌,晓岗的绘画和作曲,正恰和了昔日古人的吟歌唱词之境。
吟唱的确是晓岗的天赋。并非科班出生的他,于音乐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特质,他创作的巴渝原生态调子辽阔, 凄美,悠扬而朴厚,绵延不绝的韵调,起承转折一如书法。不是唐代大书家张旭曾闻蕉歌而书艺大增吗?晓岗本身就是书法家,其书取晋人小楷之姿,参以唐楷之圆韵流美,运笔走势变化无穷。而这种变化在他的国画创作中,演化成一种无尽的势,令整体的表现在一片激宕中展开。他的风竹,雨竹,竹林,竹海都有极强的书法的用笔和音乐的韵律。他曾为竹子谱过曲,其旋律与其水墨势态同出一辄,在水墨交融中伸展着他的乐感。民间的原生调子不像美声或者民族唱法那样,有着明确的武术范式。而正是这种没有明确的范式,使得歌唱者得以纵情发挥,但这犹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讲的“无法而法”,其法是隐藏在了内容而非形势中,这个法就是人声与自然的共鸣所生成的节奏,韵律。四川山川辽阔,历史人文内涵丰富。这里生活的人们有着天然的达观,他们合天理又尽人事,自然的心态造就了艺术创作中的天性与共融。晓岗的思维及其跳跃,似无半刻停歇,而其画的写意性与作曲的写意性较好的统一在了他的“法而无法”之中,统一在了他与自然的共鸣,统一在了他对巴渝文化的深深理解之中。
邓晓岗的书画作品,他把写意作为主要的形式语言,这就为他的文化内涵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也不是件易事。晓岗以他的文化功底和传统中国画修养,很好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语境,形式和笔墨的把握恰到好处。晓岗的人生命途多舛,曾经历三次生命劫难的他,依然以无比的坚韧挺立着,可能正是如此使得晓岗造就了达观的人生和开放的心态,这也为他的中年创作打开了一条通达之门。尤其是对写意语言的理解至为深刻,写意于生命的认识,写意于情感的表达都能很好的统一在它的整体创作势态中,一如他时时不止的轻声吟唱......
在写意画中,就他的语言而言,线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因为线具有书法的内涵,具有音乐的节奏,这就使得他对线有了较强的依赖性。在他的作品中,一是以线造型。运用线的特质,来合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质感,像他的竹子,就很有气质;而是以线传情。把线作为表现意境情境的媒体,反映出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我们从他的性格中可以有深深的体会;三是以线体现。晓岗研究传统。知道笔墨和线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有独立的审美内涵,所以他的用线很讲究。在对线的把握上,他更多的融入了音乐的元素,似是滚滚长江的瀑涨声,波涛粼粼,迅驶汹涌,高下奔逐之状,都化作了他的艺术语言的旋律。
晓岗的作品不论是书画,还是作曲,都营造了很好的意境,灵动,超逸,豁达。晓岗的创作大多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没有专业科班束缚的他,能以开放的心态去自由的发挥。加上他对笔墨的理解,用水的畅快以及不拘一格的形式,画面呈现出生动,灵动的意境,这也是他自身修养的结果。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论书法时称:“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最终是表人之气象,表时代之气象,画亦如此,所以,晓岗把自己的精神修养作为创作第一要务,追寻着他的审美最高境界。
(赵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丛刊执行主编)
来源:中国书画报 2006年11月30日
作者:赵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