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读画随笔

  “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这是明代李贽在《诗画》一文中的上乘之言。古人画作,或诗如画,则以画表达,或画如诗,则以诗点神韵。观古代花鸟画上题诗者,“清初六家”之一恽寿平独领风采,其不但写形简洁,赋色典雅,又擅诗题画,诗格超逸,成为古代工笔花鸟诗画结合的典范。赏其画如:“玉箫明月夜,春殿舞霓裳”、“晓露庭除虫咽处,晚风篱落燕归时”、“墨雨洒金壶,香风满瑶圃”、“冷草不爱蝶,霜红欲醉人,好花秋更丽,何必羡华春”等,不仅使只有三两枝花卉的画面充满盎然生机,还借咏形、咏色、咏神将意韵延伸至画外,单枝见繁茂,小景见江山,状物抒情怀,表达了画家、诗人的胸中逸气和人格境界,令人百读不厌,越品越觉有味道。

  现今在工笔花鸟画中以古诗词意作画并题诗者并不多见,我的老师刘菊清教授则在悉心刻画自然风物之时,同样也钟情于诗画并举的传统文人精神的表现风格,或纳诗为画,或据画意题诗,以求更深刻地体现作品的内涵和意境。翻开刘老师的画卷,引人入胜的不光是那满幅春绿秋红、夏紫霜白的物态之美,还有那“诗题画”用以点题达意。陶渊明、李白、刘禹锡、杨万里等千古绝唱的名诗词意在刘老师的画面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再现和发展。诸如:《鸟倦飞而知还》源自陶渊明“山色日夕佳,小鸟相于还”之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源自杨万里诗作《小池》之意。这些作品不但吸引着你进入佳境,又牵引着你的思绪从画内向画外的世界无限展开。那日,我去拜望刘老师,刚走进画室即被画墙上的两幅精品牡丹所吸引,一幅冰清玉洁,一幅雍容华贵,这正是刘老师依据李白《清平调》词意所作的《春风拂槛露华浓》和《一枝红艳露凝香》。我随即至画前仔细观赏,不但被那风姿绰约的花朵和浓淡相宜的叶丛深深吸引,更被那整幅流露出的“华浓”与“凝香”所倾倒,最令我折服的是刘老师笔下的牡丹花瓣竟然表现得如此之薄、透、娇、嫩,特别是那层层叠叠中又透明透亮的感觉,似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令人欲摘又不能矣。我细揣半天不得其要领,刘老师哈哈一笑,向我细传。原来,为了更好的表达李白词意,刘老师在深刻理解其思想的基础之上,经反复尝试,采用水墨画中的水色互侵与工笔之中的渲染与混染相结合的办法表现出来,再观全景,我感到其令人沉醉之意境更有超脱于李白词意的升华。刘老师云:“这样的笔致墨韵,充分显示出露气滋润的牡丹特质与氛围 ,这正是我所要达到的效果。”

  70年代,刘老师曾领我去上海拜见她的老师陈佩秋先生。记忆中,陈老师家中有一个很大的画案,上面正铺着一幅尚待最后完成的作品,好像就是《柳荫鹭鸶》,好大的一幅画,画面里用水、墨、色相融表现出大片的绿柳成荫,一只白色的水鸟蹲在浓绿的柳荫中小憩,整个画面显得如此静谧而祥和,恰如宋代王十朋《咏柳》诗:“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 我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只小鸟飞入柳荫,与它共享那微风吹拂柳枝轻摇的温柔。那大胆独特的构图章法和大面积明暗相衬的色彩,感觉较传统的中国绘画已有很大的变数,我暗自惊叹。面对老师的老师,充满敬畏的我当时都不敢大声说话,陈老师却亲切地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望着我说:“画画是件快乐的事,但必专研才知其乐!”

  回首习画之路,刘老师常告诫:从艺之人必多读书,修养提高了,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既具形神在,又具个人风格的上乘作品。技法最好,修养上不去,画到一定的程度就无法再登高了,而这高处才是真正超凡脱俗、唯美而博大的艺术境界。刘老师的“点石”之言促我于花鸟画世界的登高之路努力不辍。

  我敬爱我的老师。

  2011年元宵节写于悠然阁

作者:谭红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