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所有绘画艺术形式都牵扯艺术与技术。绘画初级阶段训练技巧,高级阶段就是画修养与观念。好作品感动人,是艺术、技术浑然天成的效果。
人们都拒绝自己被认为技术派,一味追求技术,自然被视为低下。技术是通过感受的作用完成艺术效果的,国画学习之大量的临摹就是为了掌握技术。就像旧时代铁匠这个辛苦而又需要智力的行当。看似简单的打锤却要有很高的技术。那火候、准确度、轻重缓急等技术直接关系成品优劣。“匠人的功夫”就是指这种类似的技术。还如电脑出现前的设计基础训练。听汕头一位著名首席设计师吴志江讲过,有一种训练是完全手工在纸上点点子,点满一张纸;打格子,打满一张纸;要求尽可能均匀!那是一种非常难做的作业,不仅训练技术,还锻炼意志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毋庸置疑,和打铁一样,做得好需要技术,但绝不仅仅是技术,绘画也同理。
陈翼绘画作品
绘画的技术派就是在画面凸现技术的痕迹过重,缺少感染力、最典型的就是“匠气”。臂如印刷线条、流水作业染色的工厂生产的画作,线条领流场,染色够均匀,可就是像“塑料花”,不是作品而是产品”。此外,在洗衣物,盐等调色利实验成功后,大量画作大面积被使用这类技术,使人看到就倒胃日,这是技术使用不当的结果。当然,这样的例子亦属极端。
在学习绘画经典中也有例子,譬如学石涛。勾皴点染、构图等每一步都是经典的成法,具备艺术性和技术性。但是之后搞创作一味因袭,依然是石涛不走样,就是唯技术性。如果将经典消化,掌握艺术规律后依照自己的感受去创作,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出现艺术性作品。
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者很多。譬如任继民老师的水墨人物,对色墨的精彩掌握说明水墨也有非凡的写实力,还说明对技术的控制和把握是达成艺术效果的必须。譬如王冠军当年大展不俗的大学校园工笔图景,人物形象传神,气质、气息纯净;牛仔布细部质感似乎触手可及,精到的技法想必经过非常审慎的推敲,这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范例。譬如景德镇那些拉坯、烧窑、绘画的能工巧匠;那些美妙的器型、图案和精良的火候是技术,但绝不仅仅是技术,一定是艺术,一定是聪颖、智慧、具有很好艺术直觉的人所能为之的。
陈翼瓷绘
艺术性说到底还是文化性。记得哪位名人说:“艺术家必须提前表达公众心底的诉求····.”艺术家从本质上讲是公众的代言,是公众精神、审美和情感的先行者,艺术家要创作高于公众需要的精神崇尚。艺术是文化的表征、精神产品,高质量作品溢出的就是文化的气息,富含情、意、理念、观点、思想性及艺术性;具有这些因素,就能避免技术派的死胡同。
当今社会精神物质都空前丰富,艺术多元,技巧、形式、画种都空前多样,技术的选择余地也更多,碰巧被沦为技术派的机会也多了,因此有关艺术与技术的课题依然重要。
------------------------------
陈翼
编者简介:陈翼,广东汕头人,职业画家,资深画廊经营者,策展人。曾成功参与策展过李宝林、王涛、龙瑞、李延声、程大利、龚文桢、詹庚西、林锴、邢少臣、关玉良、任继民等著名画家的展览。在与众多艺术家的交流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养分,为自己的书画创作和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