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把客家文化高度提炼到一个画面
使其具有科普式历史教育意义
与以往只是局限在以文字或者图像来体现传统客家文化不同的是,这幅《从围龙走出的客家人》以生动的画面语言,把客家文化高度提炼到一个画面上,使得其甚至具有了科普式的历史教育意义。原广东省文化馆馆长、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苏章鸿认为,这是一次传播客家文化的非常好的方式。“赵勋能够用8年的时间,把客家文化作为一个重大历史题材来创作成一幅鸿篇巨制,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撼,所以我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马上想办法进行推广,作品近年在不同地方展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响。”
丝绸高仿衍生品损耗率达60%
作品在台湾一经展出,马上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吴伯雄更为此作品题词:全球客家心连心,共同振兴大中华。同时也有不少台湾以及大陆的客家人在欣赏了这幅巨作后表示:“希望有机会收藏袖珍版的复制品。”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该作品已经被研发出了特种纸仿真、丝绸高仿和明信片等三种缩小版的衍生品。
其中,丝绸高仿难度最大,广东中凯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温庆平说:“如果在复制的过程中,丝绸里面其中有一条细丝断了,那我们都得重印,所以损耗率高达60%以上。”
将推一比一宣纸高仿复制品
由于作品尺幅巨大,在每次展览或者制作衍生品时,都是一项大工程,苏章鸿说:“光是把画卷起来,就要好十几个大箱子,这种搬运的场面是可想而知的。”
一方面要推广客家文化,而另一方面,则因为运输、搬运、拆卸等等工序对原作将起到一定程度的损耗,探讨如何既能做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又可以尽可能地保护原作的方法,成为了推广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将计划推出一比一的宣纸高仿复制品。毕竟缩小版的衍生品所承载的信息实在有限,如果能在各地都有一比一的跟原作几乎一样的复制品展出的话,这样就真正起到传播客家文化的意义了。”温庆平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