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墨色流情

  我轻轻地叩开“松云石屋”画斋的门,他依旧在盘腿临帖。宋代黄庭坚的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是他研习几十年的书法帖,他钟情的传统精品。
  WHEN I OPENED THE DOOR OF SONGYUNSHI STUDY, HE WAS IMITATING HUANG TINGJIAN’S CURSIVE HAND, WHICH WAS HIS FAVORIT TRADITIONAL CLASSIC.
  旅美著名画家瞿谷量先生,早先以扎实雄厚的西洋画基础为切入点,取材于自然,结合水彩水粉画强烈色彩的特点,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逐渐形成其洒脱的画风和极具个性化的格调。
  能够几十年用心为艺术,求发展,频频在中西结合的艺道上突破向前的瞿谷量是位智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并非追随风起云涌的出国浪潮,纯属相当偶然的机会,朋友问他想不想到美国求发展,年届不惑的瞿谷量本着出去看看也好的心态,茫然踏上了“西行取经”的路途。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迥然不同,好在艺术无国界,瞿谷量凭着原有的艺术功底到纽约学生联谊会美术学校进修,开始了他艺术人生的征程。他先以扎实的素描作品入选纽约国家艺术俱乐部年展,后在三友斋画廊成功举办了首次个展。他的融汇中西的作品赢得了各种奖项。
  九十年代初,瞿谷量的老东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会连续出版了他的画册,在当时成为中国画创作领域的亮点。人们看重的是他勤于思考后充溢氤氲气息的黄山新作,以及从中透析出的厚重的份量感。之后,瞿谷量牢牢把握往多次上黄山寻找感觉时的那股冲动,信手拈来,将黄山奇景的千变万化作为表现中国画的载体,酿就今日的水墨作品。自1957年首次登黄山开始,瞿谷量将登黄山的感受全部发挥到会画创作上。一次,他从后山经过一条匝道,来到了皮蓬险要处—一个人迹军至的小山洼,其间有淙淙溪水流淌。原来这里有一处木结构的古刹,故称皮蓬。瞿谷量与著名国家沈柔坚一起,攀岩登上陡峭的石壁顶,两人极目远眺四周。只见平时极难见到的奇异峰峦,在寂静的山谷中显现出山光树影的绰约风姿。峰顶缠绕的白云雾霭,色彩交融的情韵和景致,将他们心中的尘埃荡涤殆尽。瞿谷量体会到,自然是我师。
  瞿谷量“松云石屋”中的画室两端摆放着他从美国用重金带回的树本活化石,为的是能使自己不断了解松石皴法,他和毫无偏见的眼力挥写思想篇章,在笔墨舞动中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珠联璧合。他在宣泄痛苦中尽显愉悦,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与西方艺术走向的把握,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悟性,较早地切入了中西艺术的内核,把握了中西艺术互补的契合点,走出了一条旁为人之感叹的路途。
  人生七十古来稀。回归后的瞿谷量似乎愈发感到艺术创作的紧迫性。生活虽然安闲无忧,但他更多的是恩考一个艺术家的使命感,他要给自己施压面对众多评论家解读其作品后的褒贬不一,他坦然说:“是好事”,“是好事:”艺术家的心境应该是宽阔的。
瞿谷量深知:书画同源。于是他瞄准黄庭坚的《李白忆旧游诗卷》,天天吮笔墨唇,观摩临帖,如是几十年,积演越来越深,可他却越来越觉不足,瞿谷量还到处寻觅印刷正确、质量上佳的印影本,最后终于在日本觅得,他兴奋地拿出复印成长卷的黄庭坚草书让我看,上面密密麻麻、交叉横竖的红线条,使我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执着。
  离开“松云石屋”画斋,我充分感受到了瞿谷量的胆识、勇气和一颗平常心。他的作品既摆脱了传统文人画的束缚,又展现了现代人对审美的孜孜不倦,这,有赖于瞿谷量对中西方艺术的深刻理解,有赖于他敏锐的思辨力鉴赏力,有赖于他精神世界的纯净。他,拓展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作者:苏剑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