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5年8月2日—8月7日 上海美术馆
2005年8月16日—8月21日 上海美术馆
2005年8月31日—9月5日 陆俨少纪念馆
短短的一个月,竟然举行了三次个人画展,这是一个七旬老人近百幅水墨、水彩、水粉画之展,这个令人啧啧称叹的画家就是叶落归根的瞿谷量先生。
早在1963年,德国美术评论家布鲁洛在评论《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作品集》时,就曾提到瞿谷量的水彩画《上海人民公园雪景》:“瞿谷量新作《上海人民公园雪景》水彩画,具有成熟的中国水墨趣味的技法,又似乎兼有欧洲传统水彩画的神态,这就是现代中国水墨画的特质。敷色柔和而细腻,把握了冬季严寒的朔气,乍看是法国印象派的调子,其感染力是如此之深,与欧洲水彩画并无二致,这真是了不起的中国水彩画新风格”。
瞿谷量是上海嘉定人,19岁随书画名家陈秋草学画,有深厚的西洋绘画根基。那幅被布鲁洛高度评价的水彩画《上海人民公园雪景》,创作于1958年,除了入选德国莱比锡《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作品集》,还获得上海青年画展大奖。当时,画家年仅22岁。
1975年,瞿谷量移居美国,虽身受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但仍念念不忘中国的传统书画。他曾经说过:“年轻时对艺术形式的选择或多或少有跟风的因素在其中,但后来还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重新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
如果说,瞿谷量年轻时的水彩画具有水墨的技法,那么进入中年以后,他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则透露出扎实的西画功底。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瞿谷量的山水画,带有明初山水的硬朗和神韵,在博大中求气势,在精微中见宁静—求势求韵,尚墨尚逸。他被黄山的奇峰怪石,苍松云海所迷醉,十数次“挟飞仙以遨游”,蹑虚御清风,俯瞰众山水。所作的黄山组画,用轻灵的水墨淡彩来调节控制画面的空间流动感,超脱了传统的笔法。用笔恣肆放纵,构思舒卷自如,追求精神的畅达,从而营造出不拘形式的万千变化。
笔者尤其喜欢那幅《雨后斜阳》;初霁的黄山,远处蓝紫色的崇岭被阳光照亮,山顶一抹金黄,缥缈的白云缭绕竹篁,似梦似幻;近处葱绿的松林披着霞光,仿佛山花烂漫,飞流的瀑布穿梭山间,如诗如歌,真是美哉!奇哉!
站在瞿谷量的黄山组画前,不由想起了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对这气势磅礴、气韵生动的画中黄山,不由得令我萌生了重游黄山的念头。相信读者和观看画展的朋友,也会萌生这一念头吧—因为,瞿谷量的笔端,仿佛天然就具有这样的震慑力和感染力。
作者:薛晓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