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盖块塑料布就算修缮古建筑

2015-02-03 14:13

  山西太谷新村妙觉寺是我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寺最大的亮点就是过殿(千佛殿)内的满墙壁画,但由于年久失修,该殿的西侧屋顶已经坍塌露天,而近年一直没有看到有效的维修措施,修缮措施仅为盖塑料布。

  古建筑是人们千百年传统的活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厚重历史的积淀与建筑文化的传承,是不可再生、必须保护的人文资源。因此,保护古建筑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

  道理虽然简单,但要保护好古建筑却非易事。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在很多时候,最大困难恐怕是在“相关部门”那里。一方面,出于经济利益考量,相关部门不断让古建筑为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让位;出于旧城改造的需求考量,相关部门不断对古建筑予以“维修性拆除”或“保护性拆除”,在民众眼皮底下,相当大一批真建筑被维修成假建筑,甚至维修成“怪物”或“废物”。

  另一方面,古建筑像长治市壶关县文物博物馆声称的那样,“修缮资金短缺”而无所作为,任由其年久失修、破败坍塌,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古建筑修缮资金因何短缺?多半并非那些地方拿不出钱来,而是不愿意拿出钱来。在相关部门眼里,古建筑修缮保护拉不动GDP增长,也就舍不得为之投入财政资金。不仅不愿意投入,有时甚至将古建筑过度商业化,作为商业利益的“后花园”予以开发,将其剩余价值吃干榨尽。

  要杜绝“盖块塑料布”就算“修缮古建筑”的荒唐事,必须出台或细化古建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古建文物保护的层级责任,建立古建文物保护问责机制,以此倒逼相关部门提高对古建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必须将古建文物维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且专款专用,而非像壶关县文物博物馆馆长所说,“每年只能靠报批维修项目,审核通过一个项目市里拨付10万元”。

  古建筑的伤痛,更是民族的文明之殇,相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文/何勇海

来源:新浪收藏-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