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5 00:00
dajiangzhimen_001
弘扬传统文化,进行艺术推广,经典推介。
焦虑、冲突和转折
——焦清源油画速读
熙 泽
一
焦清源的创作,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美学、观念、思维等方式上的巨大冲撞和交锋后形成的,是中国急剧变革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事情,在这个大的背景深处,希望与绝望、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相互交织,困惑、冲突、张扬、沉沦普遍存在,并在不断“检索”的文化反思中出现的痛苦、焦灼、彷徨和忧患,是目前画家们,尤其是年青一代画家所存在的心理症状。焦清源也不例外,我们从他前期和近期创作对比来看,无论在过程还是结果上都十分敏锐、贴切的传达了当下中国画家在转型过程中的某种复杂情感和心境,只不过在焦清源身上,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得更强烈、更明显罢了,更加突出体现了他在这种快速转型和急速变革过程中,既有对当代性语言建构的渴望,也有对传统文化抱有一种复杂的焦虑情绪和“突围”情结。
二
焦清源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创作和思维上他无法完全抹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内心深处既有保留“文化寻根”的取向,又存在和保持对传统绘画程式化的批判性立场;既对西方现代性语言和创新思维抱有极大的兴趣,又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诚显“敬畏”之心;既幻想通过某种游离于中国土壤的审美惯性,去寻找一种“差异化”、“陌生化”的审美形式、审美语言和思维观念,来构建某种语言秩序,以此奠定和确立自己胸中难以言说的那点“美好遐想”,但苦于艺术创作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生态的影响、制约,他在心态上始终是游离于矛盾和焦虑的状态中,在创作上这种情绪、想法就自然的、潜意识地流露、体现出来。如《无题》系列,表达的就是作者一种焦虑、矛盾情绪和对传统、反传统不可调和现象的一种哲学思考。他将嵌有传统书法作品的五角星、棱形和代表死亡抑或逝去的人骨组织在画面中,其中还间杂粘贴成品信封等现代媒材,五角星或棱形的外轮廓是用黑色炭条绘制的,未加修饰,在粗粝的布纹上形成一种野性、原始、质朴的肌理和视觉感,人骨采用硅裂漆,形成独特的碎片效果,未加任何修饰和包装,以赤裸裸的、强烈性的视觉感呈现给观众,信封寓意某种时空穿越、某种情感承载或思想的传递和融洽,深色的五角星或棱形完全表现的是尖锐的特性,和它架构、关联的对象之间是激烈地对抗着,成为不可“兼容”的“天敌”,其寓意折射出对某种现实困境的真实体验。背景没有特指,完全是抽象的、混沌的,偶尔间杂一点作者的小情调,其臆想空间比较大,我们可以理解为,画家把对传统困惑、矛盾的一面归为“意识的”、“显性的”层面,把坚守传统的一面视为“潜意识”、“隐性的”层面。
三
焦清源油画是一种当代性语言的选择。当代性是一个庞杂很难准确鉴定的概念,栗宪庭认为,当代性具有国际性的共时性基础,而不是一种单一的民族文化现象,巫鸿则认为,当代的概念不是指所有存在于此时此刻的作品,而是指一种具有特殊意图的艺术和理论的建构,其意图是通过这种建构宣示作品本身独特的历史性。我认为,当代性其本质是中西方思维与哲学观念的对立,尤其是对传统东方美学思维的交锋与颠覆,比如说,强调创新,重视观念的注入,重视媒材制作,打破艺术与形式之间的界限等。焦清源近期创作上的“转向”,主要是客观上他和当代抽象与表现主义画家瞿倩梅、王在邶的结识,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主观上投入极大的热情去学习研究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流派的哲学思维和创作观念,在思想意识、技法理念上结合自己对现实的主观感悟,自然地从属于某种形式与趣味的“感召。比如说,他对当代性语言形式与自由的迷恋与好奇,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题》《境》等作品,对材料的使用就摆脱了对传统绘画的束缚,更加趋于自由、跨界和不拘一格,通过运用粘接、手绘等多种手法,将油彩、丙烯、硅裂漆以及报纸、信封等现成品渗入创作,这种方式对于西方,对于一些中国前卫性艺术家来讲,不一定新鲜,而其观念与思维的突破在于作者心灵的独特感动,其“差异化”“陌生化”的力量来自主观理念与形式、手段之间有效的架构。如焦清源在运用和寻找一种媒材上,使物象的自然物理属性与历史文化属性之间达到某种协调统一,比较贴切地传达和暗合某种情感,如《无题》系列,他选用最典型、最接近传统文化的书法和现代特性的硅裂材料、印刷成品等进行嫁接、整合和重塑,传达他对传统和现代某种对立和破碎的情绪,反映一定的历史传递、对比和责任感。焦清源作品当代性还体现在强烈的表现性上,这是他综合媒材创作最显著的视觉和形态特征。他在选择、研究硅裂漆、报纸、信封等媒材的物理性、空间性和精神性等文化内涵时,能从媒材形式语言的角度去考虑作品的表现性,并对选择的媒材在属性与张力之间进行关系的融洽、整合和把握,在文化内涵、人文境界的关系上进行提纯、强化,充分的体现他在表现性语言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视觉表现力,这是我们在探究焦清源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时不得不认真审视的一个问题。
四
形式与情感的延伸。焦清源通过对现实的关注,运用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一种诗性精神,这是焦清源在当下创作转型过程中,在绘画形式选择与内在情感逻辑演绎上的延伸和“选定”。我们从《境》系列可以一探端倪,其构图采用圆的形式,圆中表现的元素如天地、旷野、山林等泛指的环境,通过运用直线切割、归纳、重叠等手法加以整合,房屋、风筝、怪鸟、人等具体元素的选择,明显具有某种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用报纸折叠的纸风筝则寓意和承载着人类所有的生存信息和生存意义的短暂性和易逝性,奔跑的人、停歇的人则象征人类及宇宙生灵的某种状态,近乎“焦灼”的山林、旷野则暗指日益被人类蹂躏的现实环境,“硅裂”的怪鸟则象征着瞬间的美好记忆和灵魂的碎片化本质。其符号性的意义在于主体和形象之间在互动中既有诗意的张扬,也有“焦灼”的特指,在“天圆地方”间演绎着我们所感受、所经历的人生际遇和灵魂感伤,即不管我们能否“诗意的存在”,总之,一切都在存在着、经历着、逝去着;不管是“被现实”还是“最现实”,在当下,人类、生灵共有的家园已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是前所未有的,它带给画家的心灵震撼是强烈的,而画家在面对这种巨大生存压力上往往是无力和无助的......。对此,焦清源没有直截了回答他所关注的事物的真实态度,而是通过绘画结构性地把握着人的视觉活动的生命感受,运用隐喻手法、诗性精神,以及个体体验为基础,在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注上保持较强的社会现实批判性和特定的文化针对性,鲜明有力地激起人们的道德感知和伦理期待的生存转化,即“图象如何转化为人们的伦理期待”。
2013年10月与丹东美术馆
编辑/文襄
来源:大匠之门书画艺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