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19 09:04
由贾方舟先生主编,在中国艺术批评基金支持下组稿完成的《批评家系列丛书》目前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主要是以批评家为对象,反映批评家的人生和学术经历。批评家作为当代艺术的直接参与者和亲历者,他们无论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叙事,还是作为批评家的叙事,都会具有丰富的历史细节,都会成为未来艺术史写作的第一手资料。
一个机缘 四百多天
十一位批评家老师的访谈
30余万字 400余张图片 使这本书得以呈现
——袁 小洁
《生命之河:批评家访谈录》共收入受访批评家11位。考虑到人生的紧迫,决定被采访的批评家依年龄排序,先从年长的批评家开始,逐渐扩展到中青年批评家,因此这个访谈的工作还要持续做下去,接着出第二辑和第三辑。袁小洁在整理这些访谈时,特别注意访谈时的现场氛围和口语化叙事,尽量保留批评家在侃侃而谈中那些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言说和语气。
艺术批评,
尤其是当代艺术批评,
需要判断力,
那是一种独特的眼力——是面对作品时能够做出好与坏的价值判断。
尤其在转型与价值体系大变动时期,
对于批评家来说,
判断本身就是参与价值体系重新建立的过程。
——刘 淳
《艺术的态度:当代艺术批评家访谈录》,一书是以书面采访的方式完成,因此被访者的回答就更注重文字的严密性和叙事的逻辑性。本书中收入的27 位被采访批评家,多为有成就、有活力的中年批评家。加上刘淳本人也是批评家中的一员,因此他在后记中特别强调了作为一个批评家应有的学术判断力、批评的勇气和批评的尊严。
早乎?晚乎? 一切自有机缘!
是耶?非耶? 一切交给时间!
——贺 疆
《批评的人生:批评家素描》,以类似传记的方式记写了25位批评家,用为其写序的高名潞的话说,这些批评家的“被传记”也可称为“批评的批评”。贺疆在写作这本书之前从事的是媒体工作,因此不乏对批评界的粗浅了解。但当她深入到每一个批评家的采访和写作时,她才真正感受到他们作为批评家个体的差异和魅力。如她所说:“人生看似因缘际会,实则是磨砺与选择”。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