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20 10:30
小时候,村里有个婆婆在地里干活摔断脚。她的儿媳妇来找我妈带她去神婆那问问,是不是撞到鬼了。第一个神婆说“没有”。她心里嘀咕:没可能!老人家心情舒畅、头脑清醒,没鬼怎么会摔到。第二个神婆还是告诉她“没有”。她依然不死心——家婆活了70岁,出田多过吃饭,从没遇过这等事,说没鬼谁信。第三次,她托另一位远方亲戚到隔壁小镇找了个神棍。对方告诉她,老太婆去年在外面过桥过路不注意,得罪了土地伯公的随从,这次专门纠集了小鬼来报复她。听到神棍分析的与自己的猜测不谋而合,这回她终于满意了,回来对我妈说:“外边的神棍水平就是高,我早说有鬼了。人家闭一下眼睛就算出来了,真厉害。”
第三个神棍一次无意中的迎合,就让这位儿媳妇的孝心得到了安慰。一般人可能会感慨,这位农村妇女也太固执了吧。但反过来想,除了“有鬼”之外,其他任何判断性的结论都不是她想要的结果。70岁的老人家了,你还让她到地里干活,说得过去吗?唯其只有“有鬼”,才能瞬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彻底解除她在乡土社会背受的种种道德压力。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心计,而是对现实境况的无奈。在投资收藏界,笔者经常会遇到一些和这位农村妇女有着同样处境和心理的民间收藏者。前几天,有位朋友便对笔者叹气,说她父亲最近十年迷上了收藏古董,不知从哪里陆陆续续买回来几十件老东西,有陶瓷,有青铜器,也有古玉和字画。有些懂行的朋友善意提醒他,这些东西有问题,不要再花这样的冤枉钱了。甚至在遭遇几次拍卖公司的诈骗后,他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东西绝对没问题,以前遇到的这些人都是些不懂行的朋友和机构。
朋友的父亲,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假古董市场的受害者。这类受害者,在他们买的东西还不是很多的初期,由于听了个别与卖家有利益捆绑的江湖专家“颠倒黑白、装神弄鬼”的忽悠和灌输,他们的心里往往自筑堡垒,不愿意去听其他旁人的质疑。而随着阅历的增长,结识的圈内朋友越来越多,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鉴定常识,内心开始意识到以前认识的那些“专家”确实可能有问题,但这个时候,他们收进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达到小收藏家的规模,出于对以前投入的巨额资本的痛惜,他们其实已经从开始的“不愿意”转变成“不敢”去面对那些质疑。因为一旦出现一个否定性的判断,就意味着他们以前的投资立马打了水漂。对他们来说,这种残酷的现实后果,不仅经济上Hold不住,感情上也受不了。在这种现实境况的逼迫下,他们唯有不断去寻访不同的鉴定专家,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权威的人来解除他的困惑和风险。
面对一屋的赝品,越是权威的专家,就越不会给出他们想要的答案。而此时能帮他们寻得心理安慰的,唯有那些企图从他们身上捞点高额鉴定费和拍卖服务费的骗子。由此,一些长期跟着骗子公司讨饭吃的江湖专家、农民鉴定大师开始粉墨登场了。这些人的出现,改变不了民间收藏者的命运,只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二次伤害。
对于该朋友父亲的藏品,笔者委托多位行家认真看过其中五件,发现无一不是后代的仿品,每一件藏品都在器型、色彩、名款和斑痕等方面存在多个硬伤。其中有一件现代仿大明洪熙年制的青铜香炉,2007年曾经过一位名叫“连××”的所谓国家级鉴定大师的鉴定,说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笔者在网上一查,这位专家自称是教授级专家,现任中国文物实业总公司开发公司副研究员,擅长古代佛造像、金银器、钱币、青铜器、文房四宝和玉器鉴定,后面还编了一大堆无据可查的名头。一看就是江湖骗子,在2007年以前,网上没有任何关于这位“专家”的信息,在鉴定界就像是一个石头里边蹦出来的猴子,多年来一直跟着一些做古董交易服务的皮包公司讨饭吃,其中就包括被广州公安取缔过的“古今通宝”公司。
这类江湖专家,实际是古董造假产业链上的寄生虫。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也没有在正规学术机构从事过文物研究和鉴定工作,为了骗取民间收藏者的信任,他们除了会编造出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或子虚乌有的名头之外,还往往会借助一些策划公司的巧妙安排下,与一些主流专家同时出席一些商业活动,然后再通过不知情的媒体报道,让外界误以为他们具有与主流专家平起平坐的学术地位。一些还没有入行的民间收藏者,由于本身缺乏与古董收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极容易便受到类似的表面信息的蒙骗。尤其是近年来,各类带有表演和广告性质的寻宝和鉴定活动在各种电视媒体和公共场合频繁出现,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众对文物鉴定这一本来非常严谨和复杂的工作的认知。
算命先生和神棍说几句假话,最多骗你几十块香火钱,还能求个心理安慰。而江湖专家胡编乱造、指鹿为马的忽悠,不仅要掏空你的腰包,还要清光你的银行存款。对这样的人,岂能不远之?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冯善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