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16 00:00
画坛精英 张海东
驰骋于画坛的骏马
□梅庆吉
张海东从事绘画之路相当坎坷。1991年,他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毕业回到哈尔滨。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进哈尔滨画院当一名专业画家。至于黑龙江画院,他连想都没敢想。可哈尔滨画院的负责人告诉他,刚毕业就想进哈尔滨画院做专业画家,根本不可能。他是朝鲜族人,只好进了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他想,虽然没能进入专业绘画机构,但仍可以从事绘画创作,也算差强人意。
《追梦·天马行空》 张海东作
张海东本来一门心思想画油画,却阴差阳错画上了国画,在国画创作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自从《红花园》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以来,他的作品几乎在每一届全国美展上出现。他的作品得到了许多名家的认可,他的名字也越来越响亮。
当今社会的人似乎有个习惯:看绘画作品,往往先给画家归类———属于哪个画派、哪个主义,用了什么笔法、什么墨法。可是,看张海东的画,我们很难给他划“成分”。读他的作品,我们能感觉到他在国画创作中融合了各家之长,而且熔中西绘画之养分于一炉。他的许多作品都既有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有油画之质感;既有写意之洒脱,又有工笔之细腻;既有热烈的泼墨,又有温润的渲染。看他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国画、油画、水粉等不同画种的有机结合。
《红花园》 张海东作
张海东赢得画界的认可,不仅仅是靠高超的技艺,还有心灵和思想的闪光。他说:“虽然艺术创作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去表现,但是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创作不是简单地描摹生活,而是通过对具体形象和具体景物的描绘,折射、传递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境界。”
艺术需要不断出新。张海东的作品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灵魂深处生长着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他在没有名师指点、没有专攻某一画派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十月》 张海东作
张海东喜欢画“风”。我国古代也有一些画家画“风”。他们往往用树叶的运动方向来表现“风”。但张海东画的“风”是无关乎风向的。他只是用淋漓的墨色染出一片迷蒙的画面,却能让人感到整个画面都在动。张海东还喜欢画“声”。在他的“箫声”系列作品中,有的人正在吹箫,有的人则把箫拿在手中……无论哪一种画面,都能让观者生出一种听到优美箫声的感觉。我曾问张海东:“你那画上的内容与声音有什么关系?”他说:“你自己体会吧!我也说不清楚。”是的,有些艺术作品是需要观者、听者自己去感受的。对于同一件艺术作品,一千个人心目中会有一千种艺术解读。
张海东还喜欢画印象中的物象和景色。他有一幅作品叫《吉隆坡之夜》。谈到此画的创作时,他说:“当我们到达吉隆坡时,天已经黑了,但我可以看到很远处高耸入云的双塔。它们在夜晚的灯光下显得朦朦胧胧,有一种特别的美。”正因为是印象中的,没有依靠照相机来记录那情那景,所以张海东的这类作品就表现出朦胧而梦幻的意境。
《金色斜阳》 张海东作
张海东还喜欢在画面中使用红色。因此在画展上,他的作品总是能从众多的画作中一下子“跳”出来。看到这种热烈、奔放、豪迈的红色,观者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种红色是张海东作品的一种独特艺术语言。
善于画大画的张海东有一次指着画集对我说:“这些画在画集中看不出效果。有时间最好看看原作。”但要看他的原作得有大的场地。他最大的一幅画《氤氲四季》展开后足有一面墙壁那么大。而他的作品《邰忠利烈士》中的人物和真人一样大小,十分有气势。站在画作前,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邰忠利烈士是2005年入伍的蒙古族士兵,驻守在黑龙江边境线上。他入伍的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第二年当上班长,第三年成为所在团十名“古驿精兵”之一,其间多次立功受奖。2009年8月9日下午,他在执勤返回途中,为抢救落水群众而英勇牺牲。张海东被邰忠利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除了《邰忠利烈士》外,他还画了连环画《士兵谣———用生命抒写忠诚的优秀蒙古族士官邰忠利》,把对英雄的热爱倾注笔端。
《春风》 张海东作
作为一名声名远扬的画家,张海东并没有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也没有把眼界局限于花花草草。我一直认为,他的画作中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有一种博大的情怀。
张海东,黑龙江哈尔滨人。199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现为黑龙江省画院国画院院长、黑龙江省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作品曾入选第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以及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二、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获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等。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