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成都平原“演进史”:治水能力越强创造文明的能力越大

2018-10-24 11:47

  本报记者吴晓铃

  环境究竟能对区域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成都平原从水患不断到水旱从人的“演进史”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QheB2EEv8Oa7vuamOGCkjVTA4bPcRgjzXYUxXhcC.jpg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logo

  10月23日,记者从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获悉,成都平原曾经经历了一个气候干冷的过程,这使原本河湖纵横的成都平原有了更多干旱地带,居住在成都平原周边高山上的先民,才得以逐渐进入成都平原,不断摸索出治水方法,使成都平原更宜居。
  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兰介绍,根据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址所处的地带,在距今7000年左右并不适宜居住,“考古发现当时这里有大量河道,而河道中发现大量乌木,直径达30厘米至50厘米,这需要相当强劲的水流才能推移过来。”在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时,这些河流冲击形成的次生堆积、淤泥逐渐干涸,最终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左右,和原生台地一起形成了宝墩遗址的生活平台。也就是在此时,成都平原的先民从盘桓在茂县营盘山遗址一原史前城址宝墩古址所处的地带,在距今7000年左右并不适宜居住,“考古发现当时这里有大量河道,而河道中发现大量乌木,直径达30厘米至50厘米,这需要相当强劲的水流才能推移过来。”在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时,这些河流冲击形成的次生堆积、淤泥逐渐干涸,最终在距今5500年至5000年左右,和原生台地一起形成了宝墩遗址的生活平台。也就是在此时,成都平原的先民从盘桓在茂县营盘山遗址一带,开始进入成都平原,并在距今4500年左右进入宝墩。
  考古学者们发现,即使进入成都平原,古蜀先民们也一直在与水患进行斗争。宝墩遗址现场负责人唐淼介绍,“我们发现的宝墩城墙,现存底部最宽处达二三十米,顶部最宽处残存十多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墙残高七八米。这样的城墙,具有防洪作用,而宽大城墙还可在洪水来临时供人们避难,并兼具防御功能。”
  与洪水的抗争,从古蜀先民进入成都平原开始就一直持续进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黄明介绍,在对距今4000年前后的温江红桥村遗址进行发掘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具有明显夯土痕迹的护岸堤,这是在成都平原发现的最早的水利设施,说明在进入成都平原的数百年间,古蜀先民的防洪水利技术已在不断提高。有意思的是,大禹治水的传说,恰巧也在距今4500年至3700年的时间段。
  南京大学教授朱诚认为,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环境考古来看,人们治水能力越强,创造文明的能力就越大。当李冰修好都江堰,成都平原最终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